上观|吃饭时不妨想一想陈云那句“吃饭要照镜子”

:原题为_上观|吃饭时不妨想一想陈云那句“吃饭要照镜子”。
不久前 , 笔者在上海参观了一场有关陈云的展览 , 在众多反映其从政经历的史料文物之外 , 角落里一只不起眼的棕色皮箱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
由于年代久远 , 皮箱外表已经破损 , 露出了铁锈色 , 看介绍才知 , 这是陈云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购买的 , 箱子上的两根带子已被磨断过多次 , 但陈云还是将其接起来一直使用 , 直到晚年每次出差 , 他还是把这只旧得像废品的箱子带在身边 。
陈云的节俭是出了名的 , 在“吃饭”问题上更是如此 。 据身边工作人员回忆 , 为了不浪费粮食 , 他一日三餐都定时定量 , 每顿饭都把所有的饭菜吃光 , 连汤都喝得干干净净 。 逢年过节 , 工作人员想为他加两个菜 , 他总说:不用 , 我现在天天就是过年过节 。
陈云并不觉得节俭是一种窘迫 , 反而乐在其中 。 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除夕 , 上海市委一位负责同志给陈云拜年 。 陈云正在吃饭 , 桌上只放着两道菜:一盘豆腐 , 一盘炒荷兰豆 , 老人家却吃得津津有味 。 见此情景 , 这位负责同志不禁感慨:“这就是我们国家领导人的年夜饭啊!”
担任过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陈云 , 曾掌管着共和国的“钱袋子” , 可就是这样一位国家领导人 , 生活中却如此节俭 , 并且如此坚决地反对浪费 ,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
反对浪费食物究竟意味着什么?又为何在今天被如此反复强调?早在粮食紧张的延安时期 , 陈云就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吃饭要照镜子 。 ”意思是不仅要把饭菜吃完 , 还要端起盘子来 , 用馒头擦干净盘底的油渍 , 用干净明亮的盘子当镜子照 。
【上观|吃饭时不妨想一想陈云那句“吃饭要照镜子”】陈云所说的这面“镜子” , 照射出的不仅是一种“反浪费”的生活习惯 , 更是一种永葆底色的品格 。 甚至可以说 , 反对浪费已超出物质范畴 , 从一种“食格”上升为一种“人格” 。 放在当年的语境里 , 这一“人格”指向的是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 , 在当今社会 , 则反映着一个人的文明和修养 。
曾有一段时间 , 公款吃喝大行其道 , 引起人民群众极大反感 , 其中固然有权力任性的因素 , 但在深层次的意识层面 , 则是对艰苦朴素的背弃 , 更是理想信念的丧失 。 正如陈云所说 , 要坚决杜绝浪费现象 , 否则就会脱离群众 , 逐渐变质 。 在这个意义上 , 反浪费是一种品格的锤炼之法 。
步入新时代 , 我国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丰厚 , 对很多人来说 , 吃饭不再成为一个“难题” 。 但是 , 创业期的艰苦并没有理由因此被忘记 , 反对浪费 , 厉行节约 , 既是当代的“新风尚” , 更是我国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 , 始终深深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 。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 自古以来 , 中国人的饭桌上就有不少规矩 , 这是千百年来养成的饮食习惯 , 其中朴素且相当重要的一条是:吃完米饭后 , 不能有剩余的米粒粘在碗底 。 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童年记忆 , 如果吃完饭碗底不干净 , 大人会很严肃地“警告”:长大了脸上“长麻子”!这当然夸张了 , 但却隐隐地警醒着我们 。 中国人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修身”往往从最小处着眼:一粥一饭 , 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 , 恒念物力维艰 。
越是和平时期 , 居安思危的观念才越显得珍贵 。 当我们享用每一顿看似“理所应当”的饭菜时 , 不妨想想陈云那面“镜子”:反求诸己 , 我们追求一种怎样的品格 , 我们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