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网|没有健康码寸步难行?别忘了被数字化“抛弃”的那群人( 二 )
文章图片
公共服务如何跨越“数字鸿沟”
若任由“数字鸿沟”的持续扩大 , 无疑会加大公共服务的不充分和不均衡性 。 因此 , 如何跨越“数字鸿沟”、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 让不同地区 , 城乡之间 , 不同社群之间尤其是弱势群体等能便利地使用公共、免费、均等的数字服务 , 是最关键的问题 。
①顶层设计:
一是要着力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设计 。 国家应当对现阶段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现状和“数字鸿沟”问题展开充分调研和分析 , 善于从其他国家、地区的战略设计中汲取经验 , 进而针对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面临的主要问题制定完善和应对措施 , 为实施战略提供可靠而科学的决策依据 。
二是要制定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法律和政策细则 。 除了对既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予以细化、完善和优化 , 还可以针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 特别是数字化公共服务建设所带来的“数字鸿沟”问题 , 要加快制定兼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专门性法规政策 , 从而为提高公共服务普惠性提供有力的法规政策保障 。
②机制改革:
一是要引入多元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 传统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下 , 公共服务供给基本被公共部门所垄断 , 既缺乏有效竞争也加重了政府负担 。 当前浙江、广东等地都在加快推进数字化政府建设 , 把运营权交给企业 , 政府仅仅对服务进行使用、评价和监督 。 通过吸纳企业、慈善组织(服务型公益组织)、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参与治理 , 形成结构上互动、功能上互补、机制上互联的机制 。 多元供给模式既可以借助市场和社会主体力量实现公共服务适度竞争以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 也可以积极利用市场和社会主体的信息技术优势和服务递送能力 , 实现点对点的精准化服务供给 , 最终缩小直至弥合“数字鸿沟” 。
二是要着力提升服务内容质量 。 提升公共服务内容质量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实现从粗放式内容供给到精准化内容供给 。 也就是说 , 针对服务地区、服务群体的不同 ,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可基于供给对象的服务获取能力提供差异化供给 。 比如 ,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区分出公共服务需求较强的群体与需求较弱的群体 , 进而针对其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内容 。 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普惠性也有助于提升服务满意度 。
三是要重点调整公共服务方式 。 数字化时代 , 公共服务供给应当摒弃传统分散式供给方式 , 要结合网络信息技术对相关服务需求与内容要求予以整合归类 , 以一种整合式的、一体化的方式供给服务 。 这就需要多元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间加强协同配合、提高数据整合与共享程度 , 以确保公共服务需求的精准整合 , 为实现精准化的整合式供给奠定基础 。
四是要重视共公共服务评价 。 来自公共服务接受者和享用者的服务评价不仅是公共服务效果反馈的重要方式 , 也是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高质量供给的重要途径 。 这要求公共部门重视服务信息公开 , 并为社会公众评价、反馈和监督提供制度化的参与渠道 。 与此同时 , 也要将普通百姓对数字化公共服务的评价和满意度放到重要的位置上 , 作为考量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重要标准甚至是优先标准 。
③保障措施:
一是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缩小“数字鸿沟”的物质基础 。 一般来说 , 落后偏远地区、贫困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相对较高 , 电信公司对此的投资意愿低 。 政府应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 可以有计划地先为贫困和落后地区建立基本的信息基础设施 , 降低收费标准 。
二是要适度加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投入 。 囿于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公共服务需求存在高度异质性 , 也就决定了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实际上是一种差异性的均等化 。 比如 ,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 , 获取信息能力差 , 再加之高额的信息使用费 , 很多贫困地区用户根本享受不到信息资源的便利性 。 政府可以加大对信息技术使用的财政投入 , 加大对贫困地区用户的优惠政策 。
推荐阅读
- 方舱医院|感染人数突破420万后,印度最大的“方舱医院”却因没有病人而关闭
- 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久别,重逢!
- 天眼查|虎牙直播关联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约9.23亿元人民币
- 人民日报微博|与你有关!住房租赁条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网站|【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日揽300件的“快递一哥”,为了快速送货,他手绘了一张地图
-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网站|每年消耗3350吨蔬菜150吨肉,嘉定这家中央厨房如何践行“光盘行动”?
- 新华网|在大战大考中淬炼忠诚警魂——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人民警察群像
- 人民日报|岳阳君山区:消费扶贫托起贫困户稳稳的幸福
- 西蒙说|没有他就没有宏远第十冠,球队骄傲!马尚深情告白易建联
- “全国人大 ”微信公众号|何健忠:以实施民法典提升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