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造芯热背后( 二 )

全省造芯热背后
在这场游戏中 , 地方政府成了“韭菜” 。 德淮半导体号称投资450亿元 , 实际完成投资额46亿元 , 几乎全靠地方政府支撑;武汉弘芯号称投资1200亿 , 地方政府投入2个亿;南京德科码号称投资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0亿元) , 地方政府投入近4亿元 。 不算其它停摆的项目 , 仅这三个就让地方政府损失52亿元左右 , 还有烂尾项目的债务和员工安置问题处理 , 负面影响并不低于纸面损失 。而且为了让割韭菜的游戏顺利进行 , 其中的德淮半导体还费尽心思“表演”:所谓的2018年实现供货量产 , 预计收入20亿元 , 不过是在表演以应付政府检查而已 , 包括发布招聘、建厂等消息 , 假装在车间进行生产调试 , 假装干活 , 以应付政府检查(见下图) 。全省造芯热背后
中国芯片“恨铁不成钢”?即便上述项目闯过资金考验关 , 顺利引入大基金和社会风险资本 ,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储备 , 前路依然充满未知的艰险 。南京德科码高度依赖购买海外技术 , 先从意法半导体购买COMS传感器的相关工艺授权 , 接着从安森美半导体收购相关专利和技术授权 , 之后又找原日本东芝CMOS图像传感器的设计和研发团队 , 同时向合作方TowerJazz支付高昂的技术授权费 。德淮的“核心技术”同样源于日本东芝的CIS团队 。 2015年12月 , 东芝CIS业务被索尼收购 , 东芝CIS团队自谋出路 。 适逢德淮四处搜购核心技术 , 于是2016年4月 , 该团队在日本注册成立IDTC , 成为德淮的设计公司 , 但3年多时间里 , 德淮用巨资供养的IDTC没有开发出任何一款具有市场意义的产品 。成都格芯则更让人惊诧 , 外方格罗方德以1000台二手设备就要占据合作项目的51%股份 , 这明摆着是欺负中方合作者没有核心技术 , 所以要价高得离谱 。地方政府也不是傻子 , 但在急于出政绩的心理冲动下 , 在将芯片产业等同于传统制造业的思路引领下 , 赚快钱的热血奔涌 , 一冲动即成“韭菜” 。 从这个方面说 , “全省造芯热”明显是将举国之力用错了地方 , 恰好坐实了张忠谋泼的“冷水”:大陆很难搞好芯片制造 。举国之力应该如何发力?就我国目前的芯片处境来说 , 举国之力的发力点应该是企业难以做到的烧钱多、耗时长、影响面广的基础研发突破 , 包括先进光刻机、EDA软件等 , 这些都是国产芯片产业的“七寸” , 也是当前美国打击的重点 。不只地方政府 , 举国之力的代表之一“大基金” , 对芯片的基础研发也是不够重视的 , 对此 , 美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微电子科学家马佐平(见下图)深有感触 。全省造芯热背后
早在2014年 ,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出台 , 1380亿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建立(俗称“大基金”) 。 马佐平以为提建议的好时机到了 , 于是托朋友约到大基金总经理 , 建议拿出哪怕5%的资金做基础研发 , 虽然一时难见收益 , 但10到20年必有成效 。 但对方并未听从建议 , 而是花钱买公司、建厂子 , 后曾想收购镁光科技 , 最终以失败告终 。全省造芯热背后
正因为如此 , 马佐平才悲愤地说 , 中国芯片让人“恨铁不成钢” 。全省造芯热背后
如果当初马佐平的建议被采纳 , 如今6年过去 , 国产光刻机的最高分辨率应该突破90nm了 , 如果达到14nm甚至7nm的话 , 华为海思芯片也不至于成绝唱 , 中芯国际还发愁什么有钱买不到先进光刻机 , 中兴还用老老实实将挣的利润交美国的罚款?中国芯数十年发展 , 一路坎坷 , 从最初的“造”(自研)不如买 , 到后来买产品、买技术受限 , 现在又被迫回到自研的出发点 , 正应了一句话:在商业世界 , 赚快钱往往意味着赚不到钱;在科技研发领域 , 走捷径抄近路常常是回头重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