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近期 , 北京、上海与东京三地 , 都在举办浮世绘大展 , 它们分别是中国美术馆“异域同绘——中国美术馆藏日本浮世绘和清代木版年画精品展”、上海的“梦回江户——浮世绘艺术大展”与东京的“日本三大浮世绘收藏展” 。

  浮世绘在日本艺术史上跨越了260余年 , 用今天的眼光看这颗东方的艺术明珠 , 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 。

  不可忽视的是 , 唯美的浮世绘与中国明清版画有着不解之缘 。

  ■本报采访人员 陈俊珺

  来自姑苏版的视觉训练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流行于民间的绘画 , 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日本文化的象征 。 江户时代正值我国明清时期 。 浮世绘的发展与演变 , 深受中国明清版画的影响 。

  清朝中期 , 姑苏城中有50余家画铺 , 年产版画百万幅以上 , 远销中国各地以及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 姑苏城盛产的反映姑苏繁华街市、人物仕女的风俗画和人物画被称为“姑苏版” 。 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民间版画相比 , “姑苏版”有一个很大的特色 , 就是它深受西洋画的影响 , 带有明显的西方铜版画的阴影和透视手法 。 铜版画的特点在于用锐利细密的线条表现画面的明暗变化 , 中国民间画工将这一特色移植到木版画上 , 以明暗法表现物象 , 并手工着色上彩 , 一些画上还特意题款“仿泰西笔意” , 意为模仿西洋绘画技巧 。

时尚网   日本江户时代 , 幕府政权闭关锁国 , 只设长崎为口岸 , 对荷兰与中国维持贸易往来 。 17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上半期 , 长崎居住着一批旅日的苏州人 , 他们保留着家乡过年的习俗和对本土艺术的眷恋 。 于是 , 姑苏版画通过居住在长崎的苏州人传入了日本 。 与此同时 , 随着贸易的往来 , 更多来自中国的木刻版画流入日本 , 深受当地民众的欢迎 。 姑苏版画中的阴影和透视手法 , 在无意间对日本的浮世绘画师进行了一番“视觉训练” , 将西方绘画的透视法与技巧进行了二次传播 , 并与日本艺术结合 ,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透视法 。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讲究散点透视 , 而日本绘画的视角则以平面为主 。 为了表现空间感 , 不少浮世绘画家采用了一种俯瞰透视 , 如同鸟儿一般通过俯瞰的方式展现地面的景物 。

  知名浮世绘画家歌川广重在其最重要的系列作品《名所江户百景》中就采用了竖幅构图 。 日本美术史专家、上海美术学院潘力教授告诉采访人员 , 与以往在风景画中常用的横幅构图不同 , 画家若要将透视原理运用于竖幅构图 , 那天空就将会占去画面的一半 , 这会给风景的表现带来不少困难 。 歌川广重采用了俯瞰式手法来调度空间位置 , 有意压低地平线 , 大面积的空白与景物产生对比 , 使构图非常有趣味 。 他还将前景物像极度拉近 , 主体被画面边缘切断 , 使画面更具空间纵深感 。

  无意间接受了仇英的风格

了解到   明代万历年间至清初可谓是中国木刻版画的全盛时代 。 木刻版画技术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社会需求 , 明代中叶后 , 人们对图书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 戏曲小说大量出现插图 , 《西厢记》《水浒传》《西游记》等深受读者欢迎 。 《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成为当时的经典 , 其技法也成为日本浮世绘发展过程中的直接参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