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南石:国产光刻机历史与认知
前两天与人在网上聊天 , 对方抛出一个观点:中国早在1972年就能造光刻机了 , 结果到现在还要进口 。
我去查了一下出处 , 结果是这样一篇文章《40年前电脑、芯片、光刻机 , 美国第一 , 中国第二》 , 当时就把我吓傻了 。
中国1972年就造出了光刻机文章的内容很多 , 基本上也是老生常谈 , 不外乎某某年生产了第一台某某 , 与美国差距只有0.01秒等等 。幸好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还没有死绝 , 随便找几个人问问 , 都是满脸懵圈:什么 , 当年美国第一 , 中国第二 , 你把德日英法意扔哪去了?70年代末国家派了无数的考察团出国去看 , 回来都是摇头叹气 , 尼玛 , 人家一家工厂一个月生产的集成电路 , 抵得上我们全国60多家工厂全年的产量 , 这还怎么追啊!那个时候你跟他们说:别害怕 , 美国第一 , 我们第二 , 你看看大家会不会像看傻叉一样地看着你?可就是这种观点 , 在今天居然还有人信……别的不说了 , 还是说说光刻机的事情吧 。文章里关于光刻机是这样一段:
网络奇文:40年前美国第一 , 中国第二……不知不存在的玩意怎么付诸东流?看看看看 , 1972年 , 中国就编过《光刻掩膜版的制造》一书 , 充分证明中国在当时是有光刻机的 , 和日本差不多同时起步 , 到1980年已经接近国际主流水平……这就应了一句话 , 叫作“开局一张图 , 过程全靠编” 。光刻机这事情太火 , 而技术又非常复杂 , 广大吃瓜群众懒得去了解细节 , 所以就给骗子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 要揭穿这个谎言 , 还得从光刻的原理说起 。光刻原理与工艺光刻机是个很高大上的东西 , 但光刻的原理其实简单得一塌糊涂 。 且看下图:
刘多勤.光刻技术及其战略选择[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1993(01):1-8+24.制作芯片的过程 , 就是先在硅片上刻出线条 , 然后在线条里倒进铁水(……呃 , 其实是离子注入) , 这样就能够形成一个电路 , 再封装就可以用了 。在硅片上刻出线条的过程 , 大致包括:(1)画出线路图;(2)把线路图制作成掩膜 , 其实就相当于照相的底片;(3)把底片投射到涂了光刻胶的芯片上 , 就像洗照片一样;(4)按照光刻胶上的图案进行刻蚀 。光刻就是上述的第三个阶段 。光刻的技术 , 简单说就是两种:接触式光刻 , 投影式光刻 。 (复杂的分类方法包括接近式光刻、分步重复光刻、电子束光刻、X射线光刻、离子束光刻等等 。 后三种属于非光学光刻 , 和现在我们说的光刻不是一码事 。 这个分类其实是乱的 , 在此不细说 。 )所谓接触式光刻 , 就是把掩膜(也就是底片)直接放在硅片上 , 然后用光照射;因为掩膜和硅片直接接触会造成磨损 , 所以有时候会把掩膜拿高一点 , 离开硅片0.1微米 , 这样就叫接近式光刻 。 因为掩膜和硅片有了距离 , 光线会出现散射 , 所以接近式光刻的效果会差一些 , 好处就是能够保护掩膜 。接触式光刻的技术非常简单 , 是直接从照相洗印技术发展过来的 , 大约在1960年之前就已经得到应用了 。所谓投影式光刻 , 是在掩膜和硅片之间加了一个透镜 。 光穿过掩膜 , 通过透镜投射到硅片上 。 这种方法的好处一是避免了掩膜与硅片的接触 , 二是可以实现缩印的效果 , 而后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
投影式光刻接触式光刻中 , 掩膜和硅片上的图形是同样大小的 , 所以掩膜的分辨率决定了硅片的分辨率 , 而掩膜的分辨率很难提高 , 达到1微米已经是极限 , 这就决定了硅片的分辨率无法进一步提高 。投影式光刻克服了这个问题 , 1微米分辨率的光线通过透镜可以缩小到几十甚至几纳米 , 这样就可以在不提高掩膜精度的条件下 , 提高硅片的分辨率 , 实现从微米级向纳米级的提升 。这一节划两个关键词:接触式光刻 , 投影式光刻 。国际光刻技术状况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拥有了接触式光刻机 , 60年代提出了投影式光刻概念 , 但真正研制成功1:1投影式光刻机是在1973年(美国Perkin-Elmer公司) 。 由于投影式光刻技术较复杂 , 设备价格较高 , 在70年代出现了接近式光刻概念 , 典型产品有佳能的PLA-520FA , 美国Kasper的2001型 。 (杨亮生,黄提多.国外典型半导体光刻设备介绍[J].光学仪器,1980(03):43-50+65.)1978年美国GCA公司推出“分步重复精缩投影光刻机” , 将投影光刻的比例发展到1:5或1:10 。 这台设备被命名为4800DSW ,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 , 我国国内都将分步光刻机称为DSW 。
邬纪泽.美国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光学设备(出国参观考察报告)[J].光学工程,1980(03):12-35分步光刻机的概念提出之后 , 光学光刻机的技术路线就基本上稳定下来了 , 后续的光刻机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类型 。 差异只在于光源的变化 。关于光源也可以回顾一下:60年代的光源主要为普通可见光光源 。80年代开始使用高压放电汞灯产生436纳米(G线)和365纳米(I线)光源 , 为近紫外光源 。90年代之后 , 开始使用准分子激光器产生248纳米(KrF)、193纳米(ArF)、157纳米(F2)光源 , 为深紫外光源 。2010年后 , 开始出现13.3纳米的极紫外光源 , 也就现在说的EUV 。下图有一个点画错了 , 应当是157纳米的F2光源 。
推荐阅读
- 这些次世代品牌,为什么可以掏空你的钱包
- 国产美妆“大逃杀”
- 俄罗斯曾宣布重大决定:全面弃用中国产发动机
- 小米6成功刷入国产系统(不是鸿蒙)
- 又一家国产玻尿酸巨头成功上市
- 伊朗称国产海基导弹射程超千公里:可令敌人惧怕
- 光刻机国产历时八年原来中科院早有核心技术突破!
- 世界震惊了,中芯国际将实现国产化7nm芯片量产!
- 国产直升机到位,中印边境的印军“准备好了”?
- 低调的国产刻蚀机巨头,突破5nm技术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