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消除非全日制研究生歧视需从去功利化破题

_原题为 消除非全日制研究生歧视需从去功利化破题
近日 ,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话题再度引发社会关注 。 作为改革后的新生事物 , 教育部明文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具有同等法律地位 , 然而在实践中 , 因毕业证书上有“非全日制”四个字 , 不少硕士研究生就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
基于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具有同等法律地位 , 在招聘条件上直接白纸黑字地拒绝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情况是绝对错误的 , 也并不多见 。 例如 , 有媒体报道称 , 有浙江省考考生以笔试第二名的成绩进入面试 , 却被告知因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不符合要求 , 而被认为不具备考试资质 。 这可能是新旧政策衔接中的僵化处理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即便在改革过渡期后 , 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对待 , 也几乎是职场的潜规则 。 往后的非全日制研究生 , 可能不会再因此而被取消资格 , 但同样可能会在面试环节因学历而被扣掉印象分 。
要改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尴尬现状 , 只靠吆喝并不能解决问题 , 更不可能在没有其他变化的情况下去除职场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对待 。 必须正视的一个事实是 , 目前而言 , 即使非全日制研究生是通过统一招考入学的 , 但无论在准入门槛、教学质量甚至教学内容等方面均与全日制研究生存在客观差距 , 强制要求用人单位忽视这个客观差距而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一视同仁” , 等于对用人单位进行行政绑架 , 也不可能真正成功 。
要消除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歧视 , 从根本上应当改变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功利设置 , 让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仅限于学习时间分配 , 而非教与学本身的含金量 。 目前 , 非全日制研究生虽然也是统一招考入学 , 但考试难度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差别很大 , 学时、学习内容也有差别 。 举个例子 , 同样学时和入学门槛都较研究型硕士低的英国一年制学习型硕士 , 在职场上一直被区别对待 , 正是二者之间确实可能存在因教学质量和内容、学习时间以及学习体验不同造成的能力差别 , 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更倾向于研究型硕士 , 忌惮可能的“水学历” , 是正常的风险偏好 。
当然 , 并不是说目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必然是冲着“水学历”去的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门槛更低、时间分配更少、内容更简单的非全日制研究生 , 会变相鼓励功利化的就读 , 让学习深造异化成低成本获取尤其是名校学历的方式 。
去除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设置中的功利化部分 , 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 。 例如 , 国外有部分硕士课程 , 是可以自由选择全日制或非全日制就读的 , 但申请门槛、学费、学时及学习内容完全一致 , 只是由于非全日制学生只能在周末或假期上课 , 选择非全日制就读的学生需要比全日制学生多一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完成学业 , 学习的内容、难度并无区别 , 非全日制学生反而压力更大 。 国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制度不妨以此为参考 , 当非全日制研究生从统考难度、学习内容、学习时间都和全日制研究生相同时 , 区别就只在个人努力和禀赋而已 。 这也有助于筛除掉有功利化倾向的学生 , 让深造学习更加纯粹 。 校方与学生也需要改变心态 , 既然主动或被迫“水”出来的学历本来就难达到功利化目的 , 继续深造还是应该以学习知识为核心目标 。
【歧视|消除非全日制研究生歧视需从去功利化破题】要让社会真正平等对待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 , 就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功利化的设置 , 让二者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并跑向同一个终点 。 否则 , 明面上的就业歧视可以消除 , 潜在的区别对待很难抹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