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从第一度核电到华龙一号!峥嵘五十载,走出自主创新的核动力事业发展之路


50年前西南大山深处 ,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实现满功率运行 , 发出了中国核能第一度电;如今的福建省福清市 , 一条核能巨龙已蓄势待发 , 亟待腾飞 。
近日 , 在由中央网信办网评局指导、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主办的“走进新中核”媒体活动中 , 采访人员来到有“中国核动力工程摇篮”之称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核动力院”) , 探寻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到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发展历程 , 解密我国核动力事业的起源与未来之路 。
大山深处孕育核动力发展基础
从成都市驱车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909基地 。 一处拥有两进院落的鹅卵石“干打垒”四合院 , 便是二机部第一研究设计院院部旧址 。 而就是在这个不起眼的“机关小院”内 , 走出了周邦新、赵仁恺等多位院士 , 关于我国核工业的许多重要决定也曾经在这里酝酿形成 。
中年|从第一度核电到华龙一号!峥嵘五十载,走出自主创新的核动力事业发展之路
本文插图
核动力院全景

时间轴来到1965年 , 当时的909基地迎来了一群天南地北的外乡人 , 他们在这里挂起西南水电研究所的牌子 , 实际上却开始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建设和试验 。

1970年8月30日 , 在中国核动力事业历史上 , 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 , 这一天 ,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实现满功率 , 发出了中国大陆的第一度核电;同年12月 , 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 我国真正迈入核大国行列;转年 ,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试航 ,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 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
中年|从第一度核电到华龙一号!峥嵘五十载,走出自主创新的核动力事业发展之路
本文插图
第一座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厂址

对此 , 核动力院党委书记万钢指出 , 潜艇核动力装置的研制工作既缺乏资料又无外援 , 只能依靠广大科技人员、干部、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破除迷信、敢想敢干、排除各种干扰、严格遵循“一切经过试验”的指导原则 , 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着石头过河” , 边研究、边设计、边实验 , 在充分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才建造成功 。
伫立在彼时的试验厂房内 , 曾经的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已经退役拆除 , 相关设备也已被搬离厂区 。 但一米多厚的厂房墙壁、总控制室内密布的按钮及表盘都彰显着这里的非比寻常 , 一段段珍贵的瞬间都被他们所见证 。

陆上模式堆的建成 , 对于我国核电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 万钢表示:“从陆上模式堆建成开始 , 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 , 先后自主设计建成了多种类型的研究堆 , 为我国核电的自主研发设计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技术基础 。 ”
多次创业探寻核电自主创新之路
为了提高核动力研发能力 , 陆上模式堆建成后 , 核动力院用了不到十年时间 , 自行设计和建成了中子通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通量工程试验堆 , 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具有了独立自主的反应堆研发试验平台 。 随着高通量堆的建成以及模式堆的运行试验 , 一个完整的核动力研发基地已在我国西南的大山深处初步形成 , 为我国核动力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当我国决定建设核电站之时 , 核动力院也为秦山一期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 并完成了许多重要的试验验证 。
中年|从第一度核电到华龙一号!峥嵘五十载,走出自主创新的核动力事业发展之路
本文插图
二所机关基地旧址

1977年6月 , 核动力院研发成功秦山一期30万千瓦核电站的燃料元件制造工艺;1980年初 , 核动力院制订十年发展规划 , 谋划参与核电建设;1988年1月 , 在秦山二期核电站招标过程中 , 核动力院在反应堆及主冷却剂系统设计任务中一举中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