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冷聚变\科普简史(二):日本以系统性方法取胜,谷歌紧随其后( 三 )


谷歌——也登入了 \"冷聚变\"这个大舞台当日本在悄悄地继续他们在商业应用方面的一步步进展时 , 关于\"冷聚变\"最轰动的消息却来自美国 。
去年5月27日 , 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一篇关于\"冷聚变\"的详细研究文章 , 该文章由麻省理工学院(MIT)、马里兰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高级研究所 , 以及谷歌公司的科学家们共同撰写 。
对于《自然》杂志来说 , 发表任何关于这一被认为是不可信的领域的研究都是耸人听闻的 , 但谷歌的一位代表出现在作者名单上 , 这无疑是第二个惊喜 。 而且 , 还有一个信号是 。 文章中报道的合作研究由谷歌赞助的 , 并得到了美国和加拿大联邦资助的科研机构的一些间接支持 。
该篇在《自然》杂志所发表文章的标题是 \"重新审视冷核聚变的冷案例\"(Revisiting the cold case of cold fusion) , 文章描述了一项旨在独立、重新审视的角度看待\"冷聚变\"的合作研究的初步结果 。
这个由谷歌赞助的项目于2015年启动 。 它组建了一个新的研究团队网络 , 这些团队着手设计和开展实验 , 以测试\"冷聚变\"实验人员提出的关键主张的有效性 。 值得注意的是 , 有经验的\"冷聚变\"研究老手被刻意不纳入团队之中 , 以确保排除一些惯性思维对研究的阻碍 。
该篇文章强调了谷歌团队为解决从一开始就困扰\"冷聚变\"实验的技术难题所做的努力 , 并指出 \"要建造必要的仪器和进行数量可观的统计实验 , 需要几年时间 , 而不仅仅是几个月 。 \"
那么现在的结果如何呢?根据论文作者的说法来看 , 到目前为止 , 到目前为止 , 还没有发现任何可被选作研究\"冷聚变现象\"的迹象 。 相信有些读者读到这里 , 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你看 , 这不又多了一个'冷聚变'不存在的证据!\" 然而 , 这显然不是这一篇能发表在《自然》期刊上论文作者的所想要得出的结论 。
事实上 , 正如笔者在ICCF-22会议上了解到的那样 , 谷歌赞助的研究工作仍然在进行中 , 而且实际上其正在扩大规模 。 那么 , 为什么现在要发表这样一篇文章呢?显然 , 其目的不在于实验结果本身——这只是初步的 , 而是为了打破科学界对\"冷聚变\"研究的禁忌 。 并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
这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文章以一种不同寻常的\"号召行动\"进行结尾 , 该文作者在文中部分声明:
\"我们对该研究努力的根本动机是 , 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在清洁能源方面取得突破 。 寻求突破就需要冒险 , 而我们认为重新审视'冷聚变'是一个值得冒的风险 。 我们希望我们的历程能够激励其他人在这个有趣的参数空间中产生和贡献数据 。
我们认为 , 这不是孤注一掷的努力 。 即使我们找不到一种具有变革性的能源……寻找'冷聚变'的参考实验 , 仍然是一项值得追求的目标 , 因为对理解和控制物质的异常状态的探索既有趣又重要 。 \"
\"冷聚变\"理论问题——一个极其漫长的\"盲人摸象\"过程接下来 , 不得不说的是关于\"冷聚变\"研究的理论方面 。 不可否认的是 , 目前 , 没有一种单一的、经过实验证明的理论 , 可以解释\"冷聚变\"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 相反 , 我们倒是有各种样有趣的假说理论 , 其中许多还相互矛盾 。
形象的来说 , 这就是一个 \"盲人摸象 \"的过程 。 科研人员就像一个\"盲人\"一样 , 用手感受\"动物\"(真实的科学理论)的不同\"部位\"(科学现象) , 每个\"盲人\"都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假说) 。 显然 , 没有一个合理的理论指导 , \"冷聚变\"实验研究人员也是在黑暗中摸索 。 另外 , 不排除的可能是——当第一个说摸到\"大象\"的人 , 其可能摸的是\"老鼠\"(实验现象或数据错误) , 这将导致后续的\"盲人\"们一直在\"抓瞎\" , 或者由于惯性思维认为其也摸到了\"大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