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宠爱|供电电路切换与锂电池充电电路设计

目前市面上的充电管理IC , 都是按照充电电池的充电特性来设计的 。 充电电池根据充电介质不同 , 分为镍氢电池 , 锂电池等 。 由于锂电池没有记忆效应 , 所以目前在各种手持设备和便携式的电子产品中 , 都采用锂电池供电 。 由于锂电池的充电特性 。 充电过程一般分为三个过程:
1、涓流充电阶段(在电池过渡放电 , 电压偏低的状态下)锂电池一般在过渡放电之后 , 电压会下降到3.0V以下 。 锂电池内部的介质会发生一些物理变化 , 致使充电特性变坏 , 容量降低等 。 在这个阶段 , 只能通过涓涓细流缓慢的对锂电池充电 , 是锂电池内部的电介质慢慢的恢复到正常状态 。
2、恒流充电阶段(电池从过放状态恢复到了正常状态)在经过了涓流充电阶段后 , 电池内部的电介质可以承受较大的充电电流 , 所以这个时候外部可以通过大一点的电流对锂电池充电 , 以此缩短充电时间 。 这个阶段的充电电流一般靠充电管理IC外部的一个引脚外接一个电阻来决定 。 阻值大小则根据充电管理IC的datasheet上的公式来计算 。
3、恒压充电阶段(已经充满85%以上 , 在慢慢的进行补充)在锂电池的电容量达到了85%时候(约值) , 必须再次进入慢充阶段 。 使电压慢慢上升 。 最终达到锂电池的最高电压4.2V 。
一般来说 , 锂电池都有一个BAT的引脚输出 , 这个BAT是连接到锂电池端的 。 同时这个引脚也是锂电池电压检测引脚 。 锂电池充电管理IC通过检测这个引脚来判断电池的各个状态 。 在实际的便携式产品电路设计中 , 由于要求电池充电过程中 , 产品也要能够正常适用 。 所以设计中采用以下电路方式实现才是正确的方式:
外部电压5V通过D2送到开关SW2,同时通过充电管理ICMCP73831来送到锂电池 。 SW2的左边点电压为5V-0.7V=4.3V 。 由于锂电池的电压不管在充满电或者非充满状态的时候 , 都低于SW2左边点电压4.3V 。 所以D1是截止的 。 充电管理IC正常对锂电池充电 。
假如不加二极管D2和D1,后级LDORT9193直接接在BAT引脚输出上 , 则会是充电IC在通电的时候 , 会产生误判 。 会出现接上5V的外接电源 , 但是锂电池不会进行充电 , 充电管理IC的LED灯指示也不对 。 后级负载LDO也不会得到正常的输入电压(输入电压很小) 。 在这种情况下 , 只要将充电管理IC的电压输入脚直接对BAT引脚短路连接一下 , 所有状态又正常 , 充电能进行 , 后级负载LDO工作也正常 。
这是由于充电管理IC在接上电的瞬间 , 要检测BAT的状态 , 将LDO的输入引脚也连接到了BAT和锂电池正极连接的支路中 , 会影响到BAT引脚的工作状态 , 致使充电管理IC进入了涓流充电阶段 。 将BAT引脚和充电管理IC的电压输入短路连接一下 , 使BAT引脚的电压强制性的升高 , 使充电管理IC判断为锂电池进入了恒流充电阶段 , 所以输出大电流 。 能够驱动后级负载LDO等 。
另外:为了提高电源的利用效率 , D1和D2要选用压降小的二极管 。 如锗二极管 , 肖特基二极管 , MOSFET开关管 。 在需要电池切换的设计中 , 具有10mV正向压降、没有反向漏电流的二极管是设计人员的一个“奢求” 。 但到目前为止 , 肖特基二极管还是最好的选择 , 它的正向压降介于300mV到500mV之间 。 但对某些电池切换电路 , 即使选择肖特基二极管也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 对于一个高效电压转换器来说 , 节省下来的那部分能量可能会被二极管的正向压降完全浪费掉 。 为了在低电压系统中有效保存电池能量 , 应该选择功率MOSFET开关替代二极管 。 采用SOT封装、导通电阻只有几十毫欧的MOSFET , 在便携产品的电流级别下可以忽略其导通压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