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囧途:我在旅行中经历的文化冲击|故事FM

人在囧途:我在旅行中经历的文化冲击|故事FM
人在囧途:我在旅行中经历的文化冲击|故事FM
🎧 点击上方图片 , 跳转「故事FM」小程序 , 收听真人讲述 。 记得添加「我的小程序」 , 一键收听全部故事哟!202 0 年 , 因为疫情 , 我们很多人应该很久都没有出去旅行了 。过去那些在旅途中遇见的人和事 , 甚至那些不期而遇的「文化冲击」 , 现在都开始让人无比回味了 。上个月 , 故事FM 发起了一次关于 , 今天的节目我们选取了其中的三个故事 , 希望你能通过他们的讲述 , 更加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1-美国 | 种族歧视这把双刃剑我叫 Pablo, 来自北京 , 今年 24 岁 , 是一家外企的小职员 。2015 年 , 我参加了学校的一个项目 , 可以先在美国实习 3 个月 , 然后去旅行 。 因为我一直很热爱美国文化 , 所以满怀期待地去了 。我被分配到美国东海岸 , 弗吉尼亚州的一座海滨城市 , 在一家大型的连锁酒店里当实习生 。 说的好听叫实习生 , 其实就是个干体力活的 。 我每天尽是些脏活累活 , 搬毛巾、倒垃圾什么的 。人在囧途:我在旅行中经历的文化冲击|故事FM
■ Pablo 工作的酒店入职第一天 , 人事的姐姐带我去参加周一的例会 。 走廊里 , 站着的清一色是黑人 , 都和我一样是干体力活的 。 我刚一进去 , 稍微有点不知所措 。因为一直和黑人一起工作 , 慢慢地 , 我开始对美国复杂的种族问题 , 有了切身的体会 。我同事里有一个黑人小姑娘 , 可能刚满 18 岁 , 个头不高 , 身材很丰满 。 我隐约感觉她可能对我有意思 。有一次倒垃圾 , 她看到我 , 说 , 「嘿 , Pablo!你过来 , 我帮你倒 。 」然后她又看看我 , 「我看你身材挺好的 , 挺壮的 , 是不是可以把我举起来?」人在囧途:我在旅行中经历的文化冲击|故事FM
■ 19 岁的 Pablo我当时的英语口语实在是不过关 , 挺不好意思的 , 再加上工作太累了 , 一点儿也不想说话 , 于是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 只能陷入沉默 。后来慢慢的我越来越能感受到她对我的好感 , 比如总是用很暧昧的眼神看着我啊 , 各种示好啊 。 其实我当时已经有女朋友了 , 我真的心里特别尴尬 , 恋爱经历又少 , 真的不知道用我这英语怎么和人家表达 。终于有一天 , 她可能被我糊弄得没有耐心了 , 在我们俩一起等电梯的时候 , 她终于开口问我喜不喜欢她 。我什么都没说 , 继续装作听不懂 。沉默了一会儿她问了我一句至今都特别难忘的话, 「 Are you racist ? (你是种族歧视者吗?)」她心里应该是觉得 , 老娘对你暗示得这么明显了 , 你为什么还不约我出去?只能得出一个结论 , 那就是我不喜欢黑色人种 。后来她再看到我的时候 , 表情总是非常严肃 , 甚至还有一点委屈和失望 。我自己也遭受过种族歧视 。有一天天气特别热 , 我买了一箱汽水从超市出来 。 因为没有车 , 只能用自行车驮着 , 边走边扶 。 当时迎面走来了三四个 10 岁出头的白人小男孩 , 这个年纪的小男孩最讨人厌了 。 他们一脸坏笑地走到我身边 , 问我是不是卖汽水的 。人在囧途:我在旅行中经历的文化冲击|故事FM
■ 当时的自行车我没搭理他们 , 结果他们伸手就要摸我的汽水 。 我当时就怒了 , 我说 , 「一瓶汽水 5 美元 , 摸了就要买 。 」然后他们开始嘲笑我 , 说中国人都是奸商之类的 。 我忍不了 , 用英语骂了一句「滚开」 , 他们就走了 。我在美国遇到过很多类似的尖酸刻薄的白人小孩 , 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他们父母的教育 。 他们的父母很明白在这个社会上什么话能说 , 什么话不能说 。 但小孩子童言无忌啊 , 他可以把那些不敢表达的尖酸刻薄随意表现出来 。但是有的时候 , 种族歧视也有可能会变成「社交利器」 。我有个同事 Mike, 长得非常像我很喜欢的一个黑人说唱歌手 2Pac, 非常有范儿 , 我对他莫名的有好感 , 想交他这个朋友 。有一次为了和他套近乎 , 在倒垃圾的时候 , 我故意说了一句「""""em white people」 , 意思就是看看这些白人制造的垃圾 。 然后他好像突然被我这番种族主义的言论给打动了 , 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堆我听不懂的话 , 从此我们就成了哥们儿 。我突然发现 , 结识黑人好朋友的社交密码 , 就是去制造与白人的对立 。 和他站在同一边 , 你才能收获他的信任和好感 。人在囧途:我在旅行中经历的文化冲击|故事FM
■ 美国反种族歧视游行 图/来自网路我们在中国生活长大的人 , 可能很难想象美国种族之间的仇恨是多么的严重 。 这种歧视深深地刻在了美国人的潜意识里 , 就像「房间里的大象」一样 , 没有人能忽视它的存在 , 却又无法改变 。-2-卡萨布兰卡 | 陌生与熟悉我叫 奶酪, 来自上海 , 今年 33 岁 , 在一家空间设计公司工作 。2011 年 , 我去了一次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 , 为我的设计课程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调研 。在这之前 , 我对摩洛哥的了解非常有限 , 可能仅限于一部叫《卡萨布兰卡》的电影 , 知道那里是欠发达地区 , 有很多穆斯林 , 曾经被殖民过 。所以真正到卡萨布兰卡的时候 , 各种层面的冲击还是非常大的 , 这个城市带给我非常强烈的陌生感 。 那里的街道 , 行走的人 , 围绕的语言 , 没有一件是我熟悉的 , 或者可以产生联系的 。 所以感觉有一些不安 。第一个晚上我们到酒店办理入住 , 拿着自己的手机给前台的服务生看酒店信息 。 结果办理完之后 , 那个服务生很顺手地把我的手机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面 。他说了一句 , 「我很喜欢这个手机 , 现在它是我的了 。 」 现在想来应该是个玩笑 , 但是在当时那种场合 , 我们真的读不出来他是什么意思 , 场面一度还是蛮尴尬的 。让我真正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天晚上休息的时候 。大概凌晨 4 点 , 我听到一阵密集的 , 没有停顿的 , 嗡嗡嗡的声音 。 我当时住在一个大广场附近 , 很多建筑围绕在它的周围 。 我一探出窗外 , 发现广场上密密麻麻全是人 , 他们全部朝着一个方向跪着 , 应该是在祈祷 。当时感觉非常震撼 , 因为这种祈祷不是十几个人 , 在教堂里穿着统一的衣服 , 唱着美丽的和声 , 而是黑压压的一片人 , 密集地有规模地 , 用一种很奇怪的声音频率 , 做着祈祷这件事 。当时天还是黑的 , 月光打在他们身上 , 给人很壮丽的感觉 。 我甚至能感受到这里的宗教文化有一种回归本源的生命力在里面 。当然这种欠发达感和宗教感只是卡萨布兰卡的一个面向 。 差不多到了第三四天 , 我觉得自己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生活 。 慢慢的 , 我发现这座粗糙的、混沌的城市似乎给我带来了一些久违的熟悉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