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吃,得应时当令”( 二 )

老北京“吃,得应时当令”
旧时挑担卖豆汁儿 。3“熟水冰棍儿”保证卫生清洁 ,吃了不会闹肚子晁记油酥火烧分甜咸两种 , 哎哟 , 那做得就是漂亮!油酥火烧分几种 , 有甜的、有咸的 。 要吃的话 , 人给一瓷盘 , 拿小铲儿 , [比画]“啪”一铲 , “啪”一搁 , 拿那筷子往起一夹 , 再故意往那儿一蹾 , “侉”一下 , 就全变成一圈一圈小细丝了 , 就到那程度!就那么酥!而且它不腻 , 入口即化 。 我这可能也写过 , 因为对这个我很有印象 。 小孩得这样吃[做出一手拿着饼 , 一手在嘴下面兜着的姿势] , 不这么吃 , “哗” , 就得全掉地上 , 手里就剩一小块了 。 就酥到这程度!不知道是怎么弄的 。 那做得就是手艺 , 现在一般可做不出来 。平时 , 核桃酥吃得多一点 , 那质量、样式、味道和现在完全不一样 。 桃酥里是真的带核桃仁 , 要放在纸上 , 很快整个就油了 。 一种是桃形的;一种是蝙蝠形的 , 北京人叫“燕模虎” , 意思一个是福 , 一个是寿 。 没有像现在似的 , 摊个饼 , 上头还裂了巴纹的 。 过去这样的也有 , 叫“疤瘌饼” , 档次低多了 。过去铺子也不装点心匣子 , 都使蒲包——用草编的小筐 , 里面放的一包一包的点心 , 上面蒙上纸 , 纸上头放着红色的门票 , 印着“增庆斋饽饽铺 , 坐落在地安门大街路西××号” , 时令糕点 , 往往还印着年月日 , 可以填;假如是我送给你的 , 还可以写上我的名字 , 你就知道这是谁给拿来的;外头用麻经儿或者是纸绳拴 。 有三斤的、四斤的、五斤的 , 再大的没有 。家里头有点心盒子 , [比画]这么大 , 雕漆的 , 大漆的 。 也有的盒子可能是纸板做的 , 但外头也有金漆彩绘 , 八仙人儿啊 , 五福捧寿啊这类的图案 。 点心天天有 , 四时有 。我小时候吃的蛋糕都是中国造 。 也分好些种:油糕 , 盅儿糕 , 喇嘛糕 。 盅儿糕做得像小酒盅一样 , 是黄的 , 带有一种特殊的鸡蛋奶油味儿 , 很浓 , 现在达不到那个程度 。 还有一种 , 上面是平的 , 带有红戳儿 , 料跟盅儿糕一样 , 但叫喇嘛糕 , 因为喇嘛穿黄的 。 这是过去真正的满族点心 , 包括芙蓉糕、萨其马 。 油糕类似现在那种梅花状的、圆的小蛋糕 , 但做法大不一样 。 那个绝对是纯香油做的 , 该搁鸡蛋搁鸡蛋 , 该用最好的面用最好的面 。过去的杏仁豆腐 , 要是吃好的啊 , 去地安门大街公和魁冷饮店 。 那儿还批发冰棍儿 , 自己做冰激凌、杏仁豆腐、细的豌豆黄 。(好吃的杏仁豆腐是什么样儿啊)用杏仁磨成的豆腐 , 那么个意思 。 里面搁的是奶 , 挺甜的 , 拿玻璃小碗装 , 纯是冷饮状 。 一吃 , 带有杏仁的香味儿才对 , 要是光是甜就不对了 。 过去真是拿杏仁做啊 , 现在恐怕是搁点儿香精 , 或者砸一苦杏仁搁进去 , 立时就是杏仁味儿了 。杏仁豆腐还搁桂花吗?[惊讶]哎哟!这个是不是我小时候吃忘啦?过去不是这样的啊!因为我小时候吃过不止一回啊!我爷爷经常就:“走!吃去!”我爷爷爱吃杏仁豆腐 , 我去那儿主要吃冰激凌 , 杏仁豆腐也要 。 晚半晌儿 , 逛大街 , “走!凉快凉快去!”那时候家里也没有空调 , 公和魁凉快啊 , 上头有吊扇 , 吃着冷饮 , 这就算是消夏了 。 挺讲究的呢!白铜的勺 , 漂亮着呢!杏仁豆腐绝不会搁桂花 , 因为这两个不搭题 。 过去北海仿膳也卖这个 , 漪澜堂那儿摆了好多藤桌藤椅 , 上头搭着席棚子 , 这样不晒 。公和魁是比较大的卖冷饮的地方 , 也批发低档冰棍儿 , 但是必须要写上他用的水是煮开了 , 凉凉了 , “熟水冰棍儿” 。 《坊间珍闻——什刹海访谈录》里头给我改了 , 写成“热水冰棍儿” , 哪儿有“热水冰棍儿”啊?这不胡说嘛!应当是“熟水冰棍儿” 。 怎么回事呢?在过去啊 , 北京卖一些非常低档的冰棍儿 , 就是拿自来水 , 甚至井水 , 搁点儿糖精、香精、食用颜料 , 放冷冻机里一冻 。 香蕉冰棍儿 , 黄色的;橘子冰棍儿 , 橘红色的 。 按现在这钱 , 就算5毛钱一根儿 , 甚至2毛钱一根儿 , 贵了人们买不起啊 。“熟水冰棍儿”保证卫生清洁 , 吃了不会闹肚子 。 所以北京过去吆喝都是:“熟水的冰棍儿——”“熟水冰棍儿——”[仿声] 。 穷人家的小孩卖 , 推一小木车 。 车都是公和魁做的 , 拿白漆刷的 , 这样接收热量少点儿 , 双层 , 里头放着天然冰 , 有铁做的套 , 防止冰化了 , 再把木头沤糟了 , 正中间还有一个方的箱儿 , 里头搁冰棍儿 , 单还有一盖儿 。 车外头写着“公和魁” , 等于给自己闯牌子呢!下面写着“熟水冰棍 , 清洁卫生” 。 小孩趸冰棍儿 , 把车子也拉走 , 要不家里哪儿有钱做这个车啊!别处很多批发的也这么做 , 像白塔寺对面锦什坊街 , 有个文发祥 。 有的还往往多写四个字:“零整批发 。 ”4鸡头长得跟荷叶差不多 ,不懂的以为是荷花呢什刹海的荷地是私人的 , 杨家、景家 , 这好几家的啊 。 主要种什么啊?果藕、鸡头 , 有一点菱角 , 其他没有 , 荷地种得一码儿齐 。 就在当时什刹海荷花市场 , 搭着大席棚子卖 。菱角在水上漂着 , 到时间 , 人划船也行 , 下水也行 , 去摘就行了 。 那菱角呢 , 长得呈放射状的 , 挺漂亮一花 , 跟那佛座莲似的 , 但是是紫叶 。 拿起来 , 在底下转着圈地结菱角 , 一摘就摘下来了 。 河菱角都这么大[比画] 。 再有就是这儿出的藕 , 因为它这儿有荷花嘛 。 主要卖莲蓬 , 过去一般是十个一捆 , 后来也有五个一捆的 , 怎么?人穷买不起啊 , 就拆把儿卖 。再说鸡头 , 鸡头长得跟荷叶差不多 , 不懂的以为是荷花呢!它不像荷叶荷花 , 都出在水面上 , 它不是 , 它直接趴在水面上 , 平浮在水面上 。 这个叶可不敢碰 , 两面带钩刺 , 很扎人 。 要不知道 , 过去一拿 , “哎哟我的妈!”扎一下真疼 。 它浑身是刺 , 梗上也是刺 。 那鸡头叶子大的荷叶那么大[比画] , 但鸡头长出来 , 是出水的 , 很像一个莲花骨朵 , 但是它绝对不是花 。 它只有那个花座、花芽 , 雪青色 , 很漂亮的 。 [比画]它这儿有一座 , 底下长一大刺包 , 都是刺 , 那刺有那么长[比画] , 青黄绿色 , 越长越大 , 越长越长 。能大到什么程度?像拳头那么大 , 但是圆的[比画] , 就像一个梨状吧 。 把它打开 , 里头就是鸡头米了 。 但还不是咱们讲的鸡头米 , 因为它外头还有一层胞衣 , 那胞衣很像葡萄皮 , 但比葡萄皮透明 , 还带七色光 , 很薄 。 把这个胞衣去掉以后就是鸡头米 。 实际上 , 外头还带有硬壳 。 硬壳如果老了 , 就是黑色的 , 壳硬 , 里头的仁儿倒是很饱满 , 可是不好吃了 。 为什么?有点面 , 有点硬 , 就不好吃了 。 已经成熟的叫“头仓” , 那壳是圆的 , 跟小酸枣那么大 。 没成熟的 , 半熟不熟的是最高档的 , 叫“二仓米” 。 外头那壳比这黄色略浅 , 比那个要深[指屋内陈设] , 可以用手撕开 , 不用拿锤子砸、拿牙嗑 。 二仓米还是半透明状 , 真好吃!里头特别筋道 , 带有特殊的一种香味儿 , 这个东西是很难形容的 , 非常好吃 。最讲究、最好的是二仓米 。 头仓一般人不太买 , 小孩要 , 大人不吃 。 为什么?它不好吃了 , 面了 , 艮(gěn)了 。 现在好些人根本就没见过鸡头米 。 什刹海那儿产量并不多 , 那时候购买力低 。 鸡头熟了以后 , 人穿的都是一码儿齐的长裤子、长褂子 , 才能下去 , 要不然剐腿啊 。 拿长把的镰刀去割 , 不敢拿手去摘 , 扎得太厉害 。 割倒了以后 , 单有一个钩不钩、勺不勺的东西 , 往里搂 , “呱唧” , 搁在筐上了 。 等到二仓上头 , 也不能拿手去拿 , 也非常扎手 。 鸡头齐根儿弄下来 , 搁在席篓子里 , 挑着卖 , 吆喝:“老鸡头 , 才上河——老鸡头 , 才上河——”[仿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