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学术诚信乃大学精神底色

_原题为 学术诚信乃大学精神底色
近日 , 据有关媒体报道 , 天津某高校、厦门某高校两名学生硕士毕业论文雷同 , 系由他人代写、买卖 , 被学校撤回论文并注销学位;杭州某高校教师被曝其博士论文与期刊论文大段剽窃网帖内容 , 期刊编辑部和学校介入调查 。 这几起学术不端行为引发广泛热议 。
事实上 , 近年来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对学术不端行为始终保持高压和零容忍态势 。 无论是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 , 还是篡改他人研究成果 , 伪造数据或捏造事实 , 不当署名 , 提供虚假学术信息 , 买卖或代写论文等 , 均构成学术不端 。 学术诚信是大学精神的底色 。 高校必须坚持以学术诚信立校、立教、立研、立身 , 竭力塑造风清气正、求是崇真的大学精神 。
大学作为汇集知识、探求真理、发展文明的场所 , 担负着引领人类思想、推动科学进步的任务 。 “修学不以诚 , 则学杂;为事不以诚 , 则事败 。 ”以诚立校 , 就是以学术诚信为要旨 , 践行“立德树人”这一高校建设中最根本、最崇高的使命 。 完成这一使命的首要任务 , 是在道德层面上培养师生形成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的学术规范 , 在政策法规上制定严格的诚信制度体系 , 在组织结构上健全各类学术管理机构 , 在技术手段上整合多种学术不端检测体系 。 在具体实施中 , 应建立高校学术诚信档案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常态化监督检查以及学术不端行为追踪调查机制 。 如此 , 高校可以形成一套包含“教育—防范—监管—惩治”的严密学术诚信体系 , 并逐步实现诚信自律的长效机制 。
大学之教的意义 , 在于培养有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一代新人 。 以诚立教 , 就是要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 坚持“教书必育人、育人先育德”的理念 , 号召教师将“无信不立”的诚信思想贯穿教学始终 , 倡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 , 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 塑造“师者 , 人之楷模”的职业尊严 。
科研创新是一个民族和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 , 是时代强音和主旋律 。 科研诚信有力地保护科研创新成果产出、维持科研创新生态循环、激发科研创新动能输出 , 是我国科技创新“大厦”牢固的基石 。 高校是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 , 为了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 各高校的态度是全覆盖、无禁区、零容忍 , 严格执行“科研领域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备忘录” , 要求在学籍管理、科研项目立项、评选表彰、院士甄选等各个方面加强审核 。 尤其是高校科研领军人物、特殊人才 , 更应该加强学术自律、践行科学精神 , 以科研诚信引领社会诚信 。
中国传统文化把诚信作为个人立身之本 , “民无信不立” , 没有信用 , 就没有立足之地、立世之根 。 诚信 , 不仅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修养 , 更是一个学者必备的严谨治学态度 。 然而在大学生中 , 学业舞弊、学术弄虚作假的现象仍然一定程度上存在 。 究其原因 , 与缺少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浸染了社会不良风气、欠缺诚信教育以及惩戒震慑力度不足等有关 。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具有崇高德行是最基本的要求 。 学术诚信是大学生治学态度与为人操守的综合表现 。 为此 , 大学生应积极加强学术自律 , 不断提高自身诚信素养;学校应加强管理和引导 , 以多维度的诚信体系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全社会应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之贯彻落实到行为准则与诚信教育之中 , 同时以严格的法律制度促进学术诚信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
(作者系天津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0年08月28日第2版
【学术|学术诚信乃大学精神底色】作者:周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