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侯维持皇权的两个绝世高招

夏商周春秋战国封建帝国时代 , 由于封建制度的固有缺陷 , 王朝颠覆贵族反叛企图代代皆有 , 前赴后继 。 每一代王侯都在为维护皇权防止皇权旁落日夜忧思 , 最终 , 封建王侯们还是想出了两个惊世绝招 , 让封建王朝在长期颤抖中维持不倒 。 第一个绝招是殉葬 。 后世理解的殉葬是王侯死了 , 拿奴隶战俘杀了殉葬 , 最多再把生前的王后妃嫔杀了殉葬 , 实际上 , 从三代夏商周到春秋末期 , 能够实际掌权喝令天下的王侯死了 , 首先是要求生前的亲近大臣自杀殡葬 , 而且形成了制度 , 是礼乐的一部分 。 关于殉葬 , 史记之前的《左传》、《国语》都叙述甚少 , 但《左传》里还是记载了 , “秦伯任好卒 , 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 , 皆秦之良也 , 国人哀之 , 为之赋《黄鸟》” , 穆公死了 , 把三个国之“贤良”宰了殉葬 。 别人认为是国之贤良 , 但穆公心里明白 , 留着这三个贤良 , 以后自己的子孙能否活过这三良之手都很难说 , 先随着一起走 , 会让儿孙少了许多麻烦甚至灭顶之灾 。 但是这种殉葬还是被春秋末期的强权大臣强势中止了 , 用陶俑代替殡葬成为主流 , 战国初期开始 , 就再也没有强势大臣类似三良那样的近臣跟着王侯殉葬的历史出现了 , 随之而来的就是臣下犯上作乱 , 篡权频仍不休 。 孔子是大学问家 , 看出了这里的弊端 , 他认为夏商周代代篡权极少 , 战国时代却篡权不止 , 根本原因就是礼崩乐坏 , 礼乐崩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始作俑者 , 其无后乎” , 废除了殉葬制度 , 让强势大臣作乱于继任王侯 , 导致王朝更替 。 孔子说出了一个真理 , 试想后世如果魏文帝曹丕死了用司马懿殉葬 , 后边就不会有晋代魏这样的事件发生 , 也就不会有五胡乱华这样的悲惨历史出现 , 类似的还有隋文帝赵太祖 , 都是亲近大臣没有殉葬才出现的犯上作乱王朝更替 。 第二个绝招是推恩令 。 封建王朝建立后 , 诸侯国的反叛企图成了王侯皇帝的隐忧 , 都是先太祖的子孙 , 凭什么你当皇帝我当诸侯受你管制 , 这一封建体制的严重缺陷几乎成了历代王朝社会动乱的主因 , 这个隐忧直到汉武帝时才得到真正解决 。 在平定了淮南王叛乱后 , 汉武帝想找一个一劳永逸的法子 , 杜绝诸侯国反叛 , 当时的财政大臣参与《盐铁论》辩论的桑弘羊出了一个主意 , 这就是推恩令 。 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 , 诸侯国王死后 , 爵位由嫡长子继承 , 但诸侯的其他嫡庶儿子也要按多少分得其生前的土地财产 , 几十个儿子一分家 , 继承爵位的新诸侯真正管理的地盘大大缩小 , 想反叛也没有了足够的经济力量 , 诸侯势力被严重消弱 , 中央王朝的皇帝则皇权集中 , 从此天下太平 。 三国里的刘备是中山靖王七八代玄孙 , 七八代“推恩”以后 , 刘备成了“织鞋贩履小儿” 。 写三言两拍的冯梦龙形容推恩令是天下第一毒计 , 诚不欺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