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曾叫临汝 汝州,或许有您不知道的故事( 二 )


隋统一以后 , 在行政区划上恢复了秦的郡县结构 , 改为州县二级制 , 汝州地称伊州;大业三年改州为郡 , 仍为郡县结构 , 汝州地称襄城郡 。
唐承隋制 , 实行州县制 。 天宝元年(742) , 唐玄宗改州为郡 , 汝州更名为临汝郡 。 天宝十五年(756)七月 , 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银川辖县市)继位 , 是为肃宗 , 改年号为至德 , 实行的仍是郡县制 。 至德三年(758)二月 , 肃宗改元乾元 , 改郡为州 。 临汝郡改回汝州 。
临汝郡在唐代存在17年 , 见证了大唐由盛变弱的原因和开端 。
唐代诗人王维撰写的《大唐故临汝郡太守赠秘书监京兆韦公神道碑铭》收入《全唐文》中 。 碑铭中的临汝郡太守姓韦名斌 , 西安人 。 睿宗时宰相韦安石之子 , 天宝年间拜中书舍人 , 兼集贤院学士 。 天宝十四年(755)任临汝郡太守 , 为政宽简 。 当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 , 于年底攻陷洛阳 , 洛阳周围诸郡先后投降 。 临汝郡太守韦斌被叛军捉获后押送洛阳 , 被安禄山授予黄门侍郎 , 不久忧愤而卒 。 乾元元年 , 李亨追赠韦斌为秘书监 。 韦斌是诗人 , 与王维是好友 , 《全唐诗续拾》收其诗一首 。 此碑撰写于皇帝追赠韦斌之后的乾元年间 , 临汝郡已改为汝州 。
郡改州后 , 在唐代的正式文献中 , 出现州郡并存的现象 , 即在州名后用小字标明郡名 。 成书于元和八年(813)的《元和郡县志》:“汝州:临汝 , 望 。 开元户二万六千五十三 , 乡六十;元和户一万三千七十九 , 乡三十七 。 ”这里的“汝州”原书是大字 , 后面均为小字 。 是对汝州的注解 。 新版书将后面的小字加括号处理 。 说明元和前后一个州有两个名字 , 前州后郡 , 在非正式场合临汝一名是可以用的 。
C
唐代临汝县
《旧唐书地理志二》:临汝 , 先天元年置 。 贞元八年(792) , 以梁县西界二乡益之 , 兼移县于石壕驿 。
《元和郡县志》:临汝县 , 上 。 东南至州六十里 。 本汉梁县地 , 先天二年置 。 贞元七年 , 刺史陆长源奏请割梁县西界二乡以益之 , 乃自下县为上县 。
秦置的梁县辖地为今汝州及周边伊川、汝阳、宝丰、鲁山等县的部分区域 , 为三川郡(治洛阳)的大县 。 东汉、三国、西晋因之 。 北魏以后曾将梁县拆分成四五个小县 , 比如杨楼镇石台村一带为石台县 , 汝州城西十里一带为治城县 , 纸坊镇一带为东汝原县 , 小屯镇一带为南汝原县 。 隋基本恢复了汉的梁县辖区 , 只是在梁东析出了承休县 , 治在今汝州城内 。 唐承隋制 , 梁县仍是汝州所辖最大的县 。
李世民继位后的贞观元年(627) , 因汝水将伊州州治所在的梁县(治在今王寨乡樊古城一带)城北垣冲毁 , 州政府奏请中央将伊州和梁县移治东北40里的承休县 , 废去承休县 。 梁县“兼并”承休县后又成为全国有名的大县 。
先天元年(712) , 唐玄宗李隆基继位 , 任姚崇为紫微令 , 就是大唐的首席宰相 。 姚崇自幼在梁县西部的广成泽生活 , 在广成泽遇高人指点而改变人生 , 成为从广成泽走出的大唐名相 。 或许是他对家乡的特殊感情 , 这一年中央政府批准汝州梁县析分为两县 , 在梁县西境置临汝县 。
史料显示 , 这个临汝县县治有两处 , 即先天元年初设的县治和贞元八年北迁的县治 。 北迁的县治在今临汝镇是没有争议的 。 初设的县治在哪呢?
宋《太平寰宇记》卷八“汝州”载:“废临汝县 , 在州西六十里 , 本汉梁县地 , 唐先天元年十二月割置 , 于今县西南二十里紫逻川 , 置以邑城南临汝水兼郡名为邑之称 。 至贞元八年 , 刺史陆长源以旧县荒残 , 因移于东北李城驿之侧 , 近当大路 。 周显德三年 , 废入梁县 , 其地为镇 。 ”
洛阳市地名办张玉桥先生据《太平寰宇记》等资料考证 , 先天元年初建临汝县城在今汝阳县的小店镇一带 。 本人同意张先生的考证 , 因为小店符合《太平寰宇记》和其他资料所记的要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