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君王皇帝|唐代女子择偶观,社会背景下的大趋势,从重门第到重才学

唐代女子择偶观 , 社会背景下的大趋势 , 从重门第到重才学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结束了自三国到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以来的乱世 , 建立了隋朝 , 拉开了隋唐王朝的历史序幕 。从隋朝以来 , 女子的择偶观开始慢慢转变 , 逐渐拥有现代化的色彩 。
到了唐朝更是如此 , 唐代女子的择偶观渐渐不再是单一的重视门阀和钱财 , 才学也开始纳入她们的考虑范畴 。但是 , 为什么只有隋唐时期开始产生这种现象?这是偶然吗?仅仅因为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或者风气开放?那为什么隋唐王朝的风气如此开放?
隋唐,君王皇帝|唐代女子择偶观,社会背景下的大趋势,从重门第到重才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大唐的社会背景科举制度的诞生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采用了九品中正制 , 但是这种制度使得朝廷官职很容易被贵族阶级掌控 , 所以 , 到了中后期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世家大族 , 高品阶的官位基本被他们所垄断 。
因而 , 到了隋朝时期 , 隋文帝杨坚为了消除世家大族对其统治的阻碍和威胁 , 又为了满足朝廷对于人才的需求 , 选择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 , 开设分科;而到隋炀帝杨广又设置进士科、明经科 , 正式拉开了科举制的历史序幕 。
正是如此 , 社会上的风气从原来的"以族取人""以名取人"开始慢慢转变为"以文取人" 。
虽然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 , 但是在隋朝统治时期也不过只有13位进士出身 , 对于隋朝本身的发展并没有取到特别大的作用 。
隋唐,君王皇帝|唐代女子择偶观,社会背景下的大趋势,从重门第到重才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到了唐朝 , 科举制度才是真正地发展起来了 , 并且深深地影响着唐代社会的根基和风气 。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进士的录取人数就已经高达两百多位;到了武则天时期录取人数更是提高了好几倍 。
而且 , 武则天主张扩大录取名额和录取地域范围 , 大力推举科举制度 , 甚至开创了殿试的先河 。
所以 , 由于统治者对于科举制度的重视和大力推动 , 给了更多的寒门子弟走入官场的机会 , 也让世家大族想要把控官位的难度加大 , 产生"朝为田舍郎 , 暮登天子堂""富不过三代"等等社会现象 。
这一制度的兴起 , 导致整个社会风气自由、流动性大、学术氛围浓厚 , 渐渐地影响着唐代女子的择偶观从单一的"门第""钱财"到多样化的"才学""相貌""自我意愿"等方向变化 。而且 , 女子对于婚姻的看法也开始从"父母之命 , 媒妁之言"转变为"才子佳人"模式 。
隋唐,君王皇帝|唐代女子择偶观,社会背景下的大趋势,从重门第到重才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草原文化的影响
隋唐两个朝代可以说是血脉相依 , 隋朝皇族的血脉中含有一半以上的少数民族血统 , 而唐朝也不例外 。
唐释彦在《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中记载 , 法琳大师对唐太宗曾说:"弃北伐而人陇西 , 陛下即其事也" , 就是说您本来是北伐胡人的后代 , 为什么要认陇西汉族为祖先 。而明朝学者杨慎讲得更为明显彻底 , 他说:"唐......乃夷族 , 非中国人" 。
而且 , 李唐家族是跟随拓跋魏起家的 , 之后又投靠鲜卑化的匈奴人宇文北国 , 甚至被赐姓为"大野氏" , 世代与少数人通婚 , 所以他们的血脉中融入了许多匈奴人、鲜卑人的血脉 。
不仅如此 , 唐代很多官员和文人都是鲜卑血统 。比如 , 长孙无忌、元稹、宇文士及等22位宰相 , 以及刘禹锡等诗人 。
所以 , 大唐王朝的文化融入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 。
少数民族的社会风气都比较开放 , 甚至于并不是一个男权主义社会 。唐代"以胖为美" , 其实也是鲜卑人的传统 , 喜欢壮实的女人 , 只有这样的女人才能适应草原环境 。而且在鲜卑族还有"贵母贱父"的习俗 , 妇女在家庭中享有极大的发言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