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称应全面放开鼓励生育让更多的人想生敢生( 五 )

任泽平称应全面放开鼓励生育让更多的人想生敢生
我们预测 , 中国人口将在“十四五”时期陷入负增长 , 2050年左右开始中国人口总量将急剧萎缩 , 2100年中国人口将降至不到8亿 , 届时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将从当前的约19%降至7% 。 相较于维持人口总量不变的世代更替水平2.1 , 以1.4左右的总和生育率大致意味着总人口每隔一代人将萎缩约1/3 。 比如 , 韩国当前总和生育率为0.98 , 意味着韩国人口每隔一代人将减少超过50% 。 尽管2019年中国总和生育率约为1.5 , 但随着生育堆积效应消失 , 生育率还将进一步下滑 。 即使以1.4的总和生育率估计 , 中国人口将在2022年前后达到峰值;如果总和生育率为1.3或者1.5 , 中国人口将在2021、2024年达到峰值 。 人口见顶之后前25-30年内萎缩速度较慢 , 但随着1962-1975年高生育率时期的出生人口进入生命终点后 , 萎缩速度将明显变快 。 2050年中国人口将较2022年减少仅9% , 2075年中国人口将较2050年减少22% , 2100年中国人口将较2075年减少25% , 即降至约7.5亿 。 1950年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为22% , 2019年小幅降至约19% , 2100年将大幅降至约7% 。 随着人口总量萎缩 , 中国的大市场优势将逐渐丧失 , 综合国力也将受到影响 。任泽平称应全面放开鼓励生育让更多的人想生敢生
任泽平称应全面放开鼓励生育让更多的人想生敢生
4)出生人口性别比从1980年代开始逐渐严重失衡 , “剩男”问题日益突出 。 90后、00后男女性别失衡非常严重 , 出生人口性别比一度超过120 。 1982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6,1990年超过110,2000年接近118 , 之后长期超过120,2008年后开始持续下降 , 2017年已降至111.9 。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 00后男女性别比达119 , 男性比女性多近1300万;90后男女性别比达110 , 男性比女性多近900万 。 80后、70后未婚人群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37、308 。 2015年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男性规模已超2000万 , 预计到2040年将超4000万 。 1990年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男性仅略超1000万人 , 2000年超过1600万 , 2015年超过2000万 。 从城乡分布看 , 农村“剩男”问题比城市和建制镇更严重 , 2015年农村30岁以上男性未婚率为5.7% , 超过城市的4.3%和建制镇的3.6% 。 从受教育程度看 , 未上过学的男性未婚率高达15%;其次是因为学习深造推迟进入婚姻市场的研究生学历男性 , 未婚率高达9% 。 随着1990年以来高性别比的出生人口逐渐进入婚嫁年龄 , 预计未来“剩男”问题还将更为突出 , 到2040年可能达约4000万 。 “个人困扰”的婚姻挤压问题可能演变为“公共问题”的人口安全问题 , 包括妇女买卖、性骚扰、性犯罪等 。任泽平称应全面放开鼓励生育让更多的人想生敢生
任泽平称应全面放开鼓励生育让更多的人想生敢生
任泽平称应全面放开鼓励生育让更多的人想生敢生
任泽平称应全面放开鼓励生育让更多的人想生敢生
5)失独家庭已达百万 。 独生子女死亡可能会让整个家庭面临崩溃 , 抚养、赡养、经济、教育等家庭功能和社会化功能将逐渐弱化甚至消失 。 有关研究表明 , 当前中国已累计超过100万个 , 且每年“失独家庭”增加7.6万个 , 此外还有数量较大的“残独家庭 。2 为什么不生?——生育基础削弱、生育成本约束2.1 生育理论:从死亡率下降驱动到功利性生育意愿消退 , 再到成本约束根据驱动生育率下降主导因素的变化 , 可以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1)高死亡率驱动阶段 , 人们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 , 总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 。 农业文明时期生养孩子的直接成本很低、农业生产的闲暇时间多、机会成本低 。 而且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决定生养子女的预期经济收益高 , 农民只能依靠养儿防老 , 家族地位也与人丁是否兴旺密切相关 。 公共卫生条件落后、战争频繁等因素导致死亡率高达20‰或30‰以上 , 这使得人民不得不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 。 2)死亡率下降驱动阶段 , 人们认识到低生育率也能保证收益最大化 , 总和生育率从6以上降到3左右 。 随着公共卫生条件大幅改善、医疗技术大幅进步 , 死亡率持续大幅下降 , 人类不再需要以高生育率对抗高死亡率 , 生育率随着避孕节育技术进步而下降 。 从国际经验看 , 这种自然转变大多有15-25年的时滞 。 1950-1970年中国死亡率大致从约20‰降至8‰ , 1970-1978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从5.8降至2.7 。 3)功利性生育消退阶段 , 人们的生育行为更接近情感需求 , 并重视子女质量提升 , 总和生育率大致从3降到2左右 。 由于死亡率已降至低水平 , 影响生育行为的主导因素转变为收益问题 。 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 , 生养孩子的直接成本上升 , 特别是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后、女性更多参与就业使得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上升;而在收益方面 , 精神收益与收入基本不相关 , 功利性收益下降 , 导致意愿生育数下降 。 并且 , 收入上升使得家庭对孩子质量的需求更大 。 这逐渐使得家庭的生育行为逐渐远离功利 , 接近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的情感需求 , 总和生育率大致降到2左右 。 中国这种转变大致发生在1979-1990年 , 除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外 , 还在于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 , 乡镇企业发展以及农村人口大量迁向城市打工 。 4)成本约束的低生育率阶段 , 总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 , 低于意愿生育水平 。 在现代社会 , 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不是因为意愿生育意愿数的减少 , 而主要是成本提高导致人们的生育意愿不能完全实现 。 实际生育水平与意愿生育水平的差距决定于成本的高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