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成为数码大V,但最后有人泡面也吃不起( 二 )


▲ 何同学的 B 站数码自媒体视频相关数据硬水说之所以自己有这个自信比何同学做得好 , 是因为自己在之前的公司也是做视频创作的 , 脚本、拍摄和剪辑都做 , 「这些都懂 , 做起来没什么难度」 。「第一个视频传到 B 站播放量只有 500 多 , 那个时候我还安慰自己 , 失败是成功之母 , 谁也不可能马上出名赚钱 。 」硬水表情略带落寞 。现实狠狠打了硬水的脸 , 随后接近 3 个月 , 他发布的数码视频在 B 站上的观看量普遍在 500-1000 之间 , 没收入 , 更不会有合作方找上门 。硬水主动讲起了最艰难的那段时光:「最后那一个星期交完房租 , 支付宝和微信里面加起来只剩不到 30 块钱 , 为了点中午的外卖 , 我把微信里面的钱全部转到银行卡里面才够付钱 , 吃完倒头就睡 , 也不知道明天在哪里 。 」硬水说自己是睡梦中哭醒的 , 梦到自己被一群凶猛的动物追 , 至于具体是什么动物已经不记得了 , 最后一下被吓醒 , 抬手一摸枕头湿了一大半 , 醒来之后硬水的第一感觉不是害怕 , 而是饿 , 饿到烦躁的那种 。想买一桶泡面 , 到楼下便利店拿了泡面 , 一张卡 , 支付不成功 , 换另一张卡 , 支付又不成功 , 这才反应过来我早就没钱了 。 我跟老板娘说突然不想吃了 , 老板娘虽然嘴上说没事 , 但是神情出卖了她 , 她知道我没钱 。最后硬水走了两条街 , 找了一家可以用花呗的便利店买了一袋泡面 , 「回来路上我一边走路一边啃泡面 , 啃着啃着就哭了 , 到家刚好啃完泡面 , 人也不哭了 。 」第二天 , 硬水开始投递简历 , 一周后找到了新的工作 , 公司预支了半个月工资 , 他终于熬了过去 。「不做了 , 真的不做了……不过可能还会偶尔玩一玩 。 」当我问硬水如果继续做 , 数据还是不好也没有收入的时候怎么办 , 硬水的眼神有点闪躲 , 「以后只当兴趣爱好 , 不会全职做了 。 」被亲人当众讥讽 , 被亲戚暗地嘲笑有时候面对家人不理解 , 其实挺难受的……家人觉得我每天对着电脑 , 好像没什么事情 , 又不出去走走 。为了深入了解自媒体的工作状态 , 爱范儿采访到了做自媒体的郭栩鹏 , 他的自媒体账号也叫郭栩鹏 , 运营渠道有哔哩哔哩、微博和公众号 , 主要输出科技数码类内容 , 全网大约有 10000 粉丝 , 在圈内算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自媒体 。人人都想成为数码大V,但最后有人泡面也吃不起
▲ 郭栩鹏创作的三星 Note 20 短视频截图郭栩鹏说自己很怕和亲戚一起吃饭:「最可怕是那种有意没意一群亲戚吃饭 , 然后(家人对亲戚)说 , 你看我家儿子 , 天天买电子产品 , 浪费钱 。 」在饭桌上被家人当众贬低的感受不少人都体会过 , 郭栩鹏说 , 他不怕家人不理解和不鼓励 , 怕的「就是这种不经意的话 , 特别伤人」 。为了找回面子 , 郭栩鹏尝试过努力:「可能你跟他们(亲戚)说 , 我有十几万播放量 , 他们会反问你一句 , 有多少钱?」可想而知能问出这个问题的亲戚 , 得到一句「没多少钱」的回答时 , 表情有多么耐人寻味 。郭栩鹏说 , 亲戚只会关注你有没有赚到钱 , 把每个人的成功都用金钱衡量 。「不过我是广州本地人 , 的确有这方面(租金)的收入 , 我觉得这个给我的稍微好的优势是 , 我不会因为生存问题随意接广告 。 」郭栩鹏表示 , 绝大多人数码自媒体看重的不是收入 , 而是一种认同感 。我看过太多 , 很多人进入自媒体真的不是为了大钱 , 尤其数码圈 , 但又是因为赚不到钱(保证生存)而退出 。 钱也不要求很多 , 几千就够了 , 真的 , 大部分不出名的自媒体能赚到几千元 , 就会非常非常开心了 。自我怀疑 , 自我否定人人都想成为数码大V,但最后有人泡面也吃不起
▲ 数据的「天堂」和「地狱」比方我 B 站试过只有 4 个粉丝 , 但那期魅族 17 Pro 视频有 15 万多播放量 , 然后 , iPad Pro 我也有 8 万播放量 , 我以为自己能成了 , 但后来 OPPO 的播放量只有 3000 。现实就是如此的捉弄人 , 郭栩鹏说数据让自己有点摸不透 , 陷入了一种反复迷茫和自我怀疑的怪圈:「我经常有阅读量偶尔很大 , 下一次又很少的情况 , 时常会在自己适合做好像又不适合做(数码自媒体)的氛围中徘徊 。 」郭栩鹏在接受采访中 , 特别提到了他的文章《聊聊 iPhone SE 假如我是盲人》 , 因为这篇文章「据说王自如在朋友圈也转发过」 , 是他觉得今年感到最自豪的一篇文章 。不过做数码自媒体就像坐过山车 , 绝大多数人永远不知道上一个阶段是爬坡还是俯冲的前奏 。郭栩鹏说 , 他最近花费时间最长的是《三星 Note 20 Ultra》视频 , 这个时长 1 分钟的视频 , 他前前后后弄了一个月 , 但是数据并不理想 , 甚至还被腾讯怀疑是他搬运了三星官方广告而不允许提交 , 最后提供了工程文件才申诉恢复成功 。同样感到迷惑的还有文章开头的小 D:「迷茫是一个常态 , 可能早上看到某个作品的数据还可以 , 觉得自己马上就要逆袭了 , 下午可能就因为另一篇内容数据不好开始怀疑人生 。 看到一个用户的夸赞会很有干劲 , 不到几分钟看到另一个用户喷我 , 我又难受了 。 」小 D 的内容主要发布在今日头条 , 「之前我精心做的一篇内容 , 又是拍图片 , 又是想文案 , 又是反复修改 , 花了很多天 , 发出去展示量只有不到 1 万 , 但是之后我发的一个微头条 , 讲小米手环的 , 随便写了一段话 , 3 分钟不到吧 , 配了几张图 , 曝光量有两百多万 。 」小 D 说他现在的心态平和多了 , 发布内容听天由命 , 「数据你急也急不来 , 别搞到最后数据没做起来 , 自己先神经衰弱了 。 」一盆冷水通过采访 , 我们发现数码自媒体的从业人数相当多 , 竞争也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 探寻根本原因 , 除了这行门槛低等客观原因 , 对市场认知方面产生了偏差也可能是其中一个因素 , 太多人选择挤入数码自媒体这个年轻受众越来越少的行业 。移动互联网变革的下半场 , 我们仍然能听到有人说一个观点 —— 做的东西要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 挤进年轻人喜欢的赛道 , 只要迎合年轻人的审美和价值取向 , 方向就是正确的 , 就能实现数据或者营收方面的成功 。这种认知总体是对的 , 因为市场天然喜欢「新」的东西 , 而且有不少行业的确需要不断产出「新」的东西 , 才可以符合自身定位 , 但在整个市场宏观数据的维度面前 , 这个观念显得很「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