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集采落选原研药厂求生转型 院外药店市场“迎春”


集采进入第三轮 , 降价幅度之大令广大药企心惊肉跳 , 随着集采步入常态化轨道 , 这背后的行业零售端变局也正在加速 。
8月20日 , 全国第三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在上海产生拟中选结果 。 据新华社消息 , 本次采购共有189家企业参加 , 产生拟中选企业125家 , 拟中选产品191个 , 55个品种药品拟中标 , 拟中标产品平均降价53% 。
在一轮比一轮刺激的带量采购中 , 各家药企的应对策略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差异 , 随之而来也带来了整个行业的变革 , 一方面药企开始积极开辟院外市场 , 另一方面药企应对集采的策略也更加成熟 , 部分外企也开始选择直接退出 。
而在处方药转战零售市场过程中 , 药企与零售药店如何找到共生共赢的合作模式 , 目前仍面临种种不确定性 。 对于药店而言 , 短期内有望享受到集采带来的行业红利 , 但长期看 , 集采亦会推动行业集中;对于药厂而言 , 布局零售市场属于无奈之举 , 但转战零售市场后到底能给企业自身带来多大的销量 , 部分药厂也持保留态度 。
原研药“断臂” 第三批集采当中 , 原研药企们的报价也意味着他们主动放弃了中标的可能 , 自动“退出”竞争国家集采成为多数企业的选择 。
根据第三批集采结果 , 外资药企仅有三家入围 , 分别是辉瑞、卫材、优时比 , 而拜耳、阿斯利康、礼来、葛兰素史克(GSK)、中美施贵宝、默沙东、诺华、西安杨森等药企纷纷出局 。
降价在预料之中 , 外资药企集体“自暴自弃式”报价也有迹可循 。
默克雪兰诺公司的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片 , 国家规定每片最高只能报价3毛4 , 但默克报出的价格1.401元 。 辉瑞的原研药“伟哥”万艾可 , 国家规定50mg的最高报价每片不超过48.19元 , 辉瑞报价是58.73元 。 阿斯利康的原研药喹硫平 , 200mg规格的国家规定最高报价每片不超过2.3166元 , 阿斯利康报价是7.078元 。
这也意味着外资原研药主动放弃 , 断了原本异常重要的公立医院医保市场 , 以往这个市场所占份额非常之大 。
据米内网数据显示 , 2013-2018年中国公立机构终端化学药销售规模逐年递增 , 但增速有放缓趋势 。 2018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终端化学药销售额为10325亿元 , 同比增长7.36%;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化学药销售额首次迈进万亿时代 。
2019年我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总销售额17955亿 , 同比增长4.8% , 其中 , 公立医院终端市场份额高达66.6% , 公立基层医疗终端份额占据10% , 仅仅以城市公立医院销售情况来看 , 2019年 , 该领域药品销售额就已经高达8739亿 , 占全国药品市场48.7% 。 而其中 , 化药市场重点领域又无疑聚焦于肿瘤、消化及代谢、心脑血管、血液和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领域 。
而据广州某三甲医院医生对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透露 , 医院在“4+7”带量采购试点执行期间 , 中选药品如有原研药 , 则保留一个原研药品规 , 没有原研药的则不再引进 。 医院基本用药目录内中选药品为原研药的 , 仅保留一个原研药药品品规 。 一定保留原研药给患者留有选择 , 同时导向选择中选药品 。
“患者为保持治疗效果稳定 , 坚持不换药 , 仍然指名要开进口药 , 自费使用带量采购非中选药品的 , 并不少见 , 而受这样的影响 , 也会导致一些患者钟情于原研药而带火院外市场 , 即使高价仍然会去院外药店购买原研药 。 ”前述医生告诉采访人员 。
21世纪经济报道|集采落选原研药厂求生转型 院外药店市场“迎春”
本文插图
带量采购常态化下处方外流加速 , 院外零售药店成为重要承接方 。 图 视觉中国
院外市场迎春 而长期以来 , 医院市场是处方药的主要销售阵地 。 但随着带量采购政策的逐步推进之后 , 未中标的品种几乎失去了全国主要的公立医院销售市场 。 为了挽回昔日的市场份额 , 这些品种纷纷发力院外的零售市场销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