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面|古玺临摹:追求印面气息活泼,要如何打破和找到平衡( 二 )
1、疏密引起的“计白当黑”
疏密 , 是我们无数次讨论过的篆刻章法底层原则 。这里就只说这一方印 , 庚都两字 , 当然都比“厃”字复杂 , 但匠人把这个最简单的字安排在单独的一现列 。这就使印面左半部产生了大片的“红地” , 这种突出的“红地” , 与右面两个字的“白字”产生朴素的平衡 , 这实际上就是平常在书法绘画里经常提到的“计白当黑” 。有了这种朴素的平衡 , 实际上 , 印面的总体平衡已经有了保证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疏密形成的左右均衡)
实际上 , 左边的红地(蓝色色块显示部分) , 与右边的白字(黄色显示部分)在份量上基本等值 , 于是 , 左右基本平衡 。
2、加粗的笔画配重
其实 , 还有一个重要的动作 , 就是“厃”字下部被匠人明显加重了 , 这是文字本身的特征 , 但 , 这个特征被加粗处理 , 基本形成“块面”了 , 那么 , 这个“块面”处理成多大面积 , 才能“恰好”与右面文字形成平衡 , 加粗到什么程度 , 这才是这方印的难点 , 过粗与过细都不行 , 这块“粗大沉重”的笔画处理到什么程度 , 对我们的创作十分有借鉴作用 , 要学习吸收 , 当然 , 也好办 , 可以先刻“小”一些 , 钤出来 , 看效果 , 再补刀 , 看最终效果 , 从差别中找到窍门 , 形成经验 。如图所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厃字下部的重量)
也就是那块蓝色图块部分 , 它到底应当粗重到什么程度?这是个“度”的问题 , 但这正是古玺章法中最重要的部分 。
3、文字敧斜和弧形笔画打破平衡
注意 , “厃”字的中竖并没有完全垂直 , 或者说 , 它垂直了 , 因为它与左面的边框在竖方向上是平行的 , 但一定要注意 , 左边的边框并非完全平行于印边 。因此视觉效果方面 , 如果把右面“庚都”二字看作上小下大的一个字 , 那么 , 这个“厃”字的形状正好匹配这个形状 , 甚至“厃”字就是斜着躺在右边两个字身上的 。为此 , 匠人将这方玺印的右边边框也处理成了倾斜状(即 , 这方印不是标准的正方形 , 实际上是倒梯形) , 以配合“厃”字的倾斜的状态 。那么 , 这个倾斜的程度又是一个“度” , 如何控制这个“度” , 也很重要 , 这又是一个重要窍门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欹斜)
如果我们按正方形画出标准的四条墨线 , 那么 , 蓝色线条所示就是敧斜状态的微观调整:如果这些“大巧不工”的状态是人力操作 , 那么古代匠人就太伟大了(当然 , 右边印边的不直很可能是自然磕碰导致的) 。
当然 , 这方印看着不致于倾斜“倒”向右边 , 还有“庚”字的中竖在起作用 , 它是直上直下完全垂直的(不用图示 , 肉眼可见) 。
欹斜是为了印面活泼 , 这方印的活泼因素 , 还要借助于大量的弧形笔画 , 这是文字本身的缘故 , 古玺文字本身就带有“活泼”自由基因 。这也是现代人很多人喜欢古玺的原因 , 它不像汉印一样“一本正经” , 板板正正 , 它充满的浪漫气息与童稚趣味 。
如何打破与找到印面平衡是这方印临摹的学习重点 , 要认真体会总结 。
【印面|古玺临摹:追求印面气息活泼,要如何打破和找到平衡】(【篆刻作业】之236 ,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
- Array|高手在民间!莱州绘画爱好者120天临摹出9米长《清明上河图》
- 秋凉的厨房|画画,听小说——继续临摹苏菲·安德森(三)
- 苏菲·安德森|画画——临摹苏菲·安德森(二)
- 书法字画|一借再借、数次临摹,为何黄君璧先生对《停琴听阮图》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