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皇帝|"子立母死"皇位继承制度下的北魏王朝:皇嗣断绝,走向衰落( 二 )
【君王皇帝|"子立母死"皇位继承制度下的北魏王朝:皇嗣断绝,走向衰落】北魏王朝的开国皇帝拓跋珪 , 在其统治时期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仍然沿用了前朝的"兄死弟及"制度 , 而在其去世之前 , 他将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 , 也就是后来的魏明帝 , 并且下令处死皇子之母 。
在历史中有相关的记载 , "初 , 帝母刘贵人赐死 , 太祖告帝曰:"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 , 不令妇人后与国政 , 使外家为乱 。"吾远同汉武 , 为长久之计" 。显然拓跋珪改皇位继承制度由兄死弟及为子立母死 , 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免外戚干政的悲剧出现 , 而汉武帝的前例显然给了拓跋珪施行的信心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再加上自西汉以来的历史悲剧无一不在警示着外戚干政给皇权带来的动荡 , 吕后专权以后社会中不断开始出现类似皇帝年幼而大权旁落到母系一族中的现象 , 而中国历史上东汉时期朝中的皇帝大都年纪很小就即位 , 且大都短命 , 汉朝时期皇后在社会中的嫡正地位也得以确定 , 因而"主少母壮" , "帝死后生"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十分常见 。
在少主年幼、病弱、懦弱、昏庸、无能 , 或者是皇嗣中断的时候 , 皇后也就是下一代的皇太后可以垂帘听政 , 如此一来 , 皇太后背后的家族势力就成为垄断皇权的外戚 , 权力虽然仍旧得到了正统继承 , 实际上成为了外戚们满足自己私欲的权力垄断 。
从北魏拓跋珪时期开始 , 子立母死制度开始在社会中明确施行 , 虽然一开始受到了阻碍 , 但是几乎贯穿了整个朝代 , 葬送在这种残酷的制度之下的年轻后妃们达到数十个 , 一直到最后 , 胡皇后抓住了机会 , 在子立母死制度走到尽头的时候成为了皇太后 , 甚至还曾经临朝听政 , 但也正是此时北魏走向了衰落和分裂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削弱部族势力的要求
北魏建国初期 , 各个部落之间的势力十分均衡 , 实力也十分强大 , 有"统国三十六 , 大姓九十九"的说法 , 而部族中有与拓拔族联姻或者产生其他关系的存在 , 这样一来 , 原本势力均衡的部落突然之间变得十分强大 , 他们开始通过家族中的皇后和皇太后来为自己谋取私欲 。
而北魏皇朝前身在部落联盟时期采用的大都是首长推荐制度 , 建国之后为了王朝的额发展实行"兄死弟及"制度 , 之后的皇帝开始在社会中推行"父死子继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 而部落势力的存在威胁了这一制度的推行和实施 , 同时阻碍了君权专制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发展 , 而子贵母死制度的推行是保证父死子继皇位传承和稳定的最显著的做法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3. 杜绝母系一族对即位皇帝的牵绊和联系
最初的"子立母死"制度是由北魏皇帝拓跋珪提出来的 , 他让自己儿子继承帝位的同时 , 下令要求杀死其母亲 , 这个即位的皇帝就是拓跋嗣 , 而他"帝素纯孝 , 哀泣不能自胜 , 太祖怒之 。"
拓跋嗣深陷于失去母亲的哀痛中不能自拔 , 并且又害怕父亲降罪与自己 , 连夜外逃出宫 , 于是拓跋珪只能改立次子为皇子 , 仍旧是在立太子的同时赐死其母亲 , 而这个次子拓拔绍虽然凶狠手辣 , 但也是一个爱母心切的皇子 , 拓拔绍为了救出自己的母亲 , 深夜率领左右亲信以及宦官们 , 偷偷进入宫中 , 杀死了拓跋珪 , 救出了其母亲 , 随后自立为帝 。
而北魏王朝内部的动乱到此还没有结束 , 出逃的拓跋嗣听说了拓跋珪已死的消息之后 , 在城内亲信的帮助之下 , 联合了自己的势力 , 里应外合发动了兵变 , 不仅进入城内杀死了拓跋绍 , 连带着拓跋绍的母亲也一同赐死了 。
推荐阅读
- 万岁|"万岁"一词,原本有着"死期"之意,为何成为皇帝专属?
- 君王皇帝|刘彻当皇帝后,去民间把姐姐接到宫中享福,为何姐姐躲到床下
- 君王皇帝|王凤王商俩“亲兄弟”为何打起来了,起因是这条谣言
- 香水|以前的香水瓶都太有意思了 | 就算难闻也想拥有
- 气质|太美了,早秋"一衣多穿"穿搭示范,学她这样穿,气质百变出众
- 君王皇帝|秦始皇兵马俑的考古发现,推翻了哪些以往的历史研究?
- 君王皇帝|同样是汉武帝的舅子,他跟卫青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 武则天|武则天能当皇帝,还要感谢这个男人,要不是他谏言武则天早就被杀
- 君王皇帝|古人关于勤俭节约的那些故事
- 何瑭|古代最“牛”的墓,文武百官路过都要下马参拜,连皇帝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