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市场|畅谈资本驰骋生物医药蓝海 | 海松沙龙四期生物医药群英会成功举办( 三 )
更早期的项目没有太多数据出来 , 要从逻辑判断 , 立足点从临床需求出发 , 充分理解竞争者的优缺点 , 判断一个项目是否有科学基础、有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有做到全球前三的潜力 。
Pre-IPO轮项目当前很火热 , 很多Pre-IPO轮项目因为科创板估值上提 。
龙磐资本前3期基金总共20亿 , 投的60-70%的项目都是中早期 , 很多是自己投出的Pre-IPO , 要判断的是市场不好的时候退出 , 企业的价值的downside , 退出时间和回报率 。 我们不会因为市场火热跟风而影响价格判断 。
02互动问答
Q1: 从科学家到成功企业家的心路历程?过程中如何进行产品选择和团队组建以及选择合作伙伴?
王印祥博士:贝达的上市比较曲折 , 2013年股改 , 直到2016年上市 , 整整3年不能融资 , 基本靠销售的利润来支撑 , 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历程 。
在美国一直在激酶/磷酸酶相关的研究 , 要做一些新东西是科学家出身的人创业的第一的推动力 。 细胞内有500多个磷酸酶跟疾病发生和进展相关 , 但一直没能成药 , 我一直比较关注这方面的进展 。 PD-1是一个非常热门的靶点 , SHP2在PD-1的下游 , PD-1成功后一直在寻找其下游通路的靶点 , 认为在PD-1下游成药的可能性较大 , 并做国际化的市场布局 。
融资的角度 , 前几年加科思在资本市场比较低调 , 大部分都是从零几年就认识的朋友投资人 , 包括台湾的朋友、礼来、高瓴资本 , 还有启明创投 。 早期投资人需要充分相信创始人 。
Q2: 医药领域是否会像芯片产业一样由政府的资金扶持?
韩永信博士:医药领域可能主要要靠市场的力量 , 真正的创新主要靠小而美的Biotech 。 通过Capital intensive的集群效应 。 国家的力量不止体现在资金的支持 。
王印祥博士:生物医药企业很难出现万亿市值的企业 , 行业巨头JNJ市值3000亿美元 , 辉瑞2000多亿美元 , 仍然很难与特斯拉、微软的市值相比 。 将来行业内可能会产生300-400家在某个领域、某几种产品上很牛的公司 。
Q3: 未来靶向药的机会在哪里?
韩永信博士:肿瘤的临床失败率最高 , 所有进入临床的产品在动物模型都有效 , cell line把非常复杂的肿瘤变成一个简单的模型 , 导致很多转换到临床都不成功 , 胰腺癌是很典型的例子 。 单靶标point mutation对不同的肿瘤影响不同 , 例如liquid tumor单药1-2个靶标成功率可能很高 , colon cancer可能需要多机理多靶点的结合 。 对于肿瘤领域 , 无论是立项还是投资 , 都需要把靶标放到系统免疫学作为整体来看 , 从系统的角度治疗疾病 。
王印祥博士:肿瘤本身做的最热的 , 新的东西不断在发现 , 已知的分子很多不能成药 , 从药化的角度是越来越难做 。 有明确肿瘤drive gene的做成靶向抗癌药 。 免疫的新的靶点的发现才刚刚开始 , 肿瘤代谢还是空白 , 例如Agios , 但是肿瘤代谢诊断的方面已开始应用 , 如PET-CT 。 科学的进展会使接下来要做的东西越来越多 , 而不是越来越少 。
Q4:美国的大药企会进行不断的并购 , 对于国内biotech未来成长的路径和可能遇到的坎坷有怎样的想法和预案?医药公司如何借助政府的力量?
魏东博士:谈一下我对美国市场的看法 , 美国大型biopharma主要的优势体现在labor intensive、capital intensive的临床、销售和市场部门 , 比如辉瑞和强生 , 而小公司最注重、最擅长的创新是很难scale的 。 美国生物医药的上市公司中只有几家的市值超过千亿美金、几家超过百亿美金 , 很多是十亿美金以下市值的公司 , 小公司可能一成长到十多亿美金就被大公司收购 , 五年以后国内很可能变得一样 。
Q5: 现在很多生物医药公司都会进行跨国布局 , 您有没有经历过跨国布局的挑战?
魏东博士:国际布局对于我们而言非常重要 , 基因编辑有特殊性 , 该领域的技术在不断发展 , 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和ecosystem在美国 。 过去两年我们和美国的多家公司一直有合作 , 这对于公司未来在技术和产品上的布局很重要 。 此外 , 我们有魏教授实验室首创的RNA碱基编辑技术 , 也基于此和美国一些公司有合作 。 关键是如何最快地找到最好的应用并进入临床 。 国家之间并不存在壁垒 , 技术的发展是全球性的 。
Q6:目前做新药的创业公司倾向于什么样的商业模式?
王印祥博士:产品的角度要做国际市场的model , 在目前的阶段公司只能用license-out模式 , 拿upfront+ milestones , 要框定全球市场的市场份额的royalty 。 Big Pharma通过对市场的评估 , 20亿美元的巅峰销售至少需要拿到2-3亿美元的纯收入 , 考虑到中国的销售成本在40-60% , 实际上已经占了很大一部分整体利润 。 加科思不做license-in , 好的产品创业公司竞争力不足 , 很难抢到 , 而只有中国市场的权益又比较鸡肋 。 In-house的产品能做到license-out , 在中国要做到fully functional , 囊括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全流程 。 通过这种模式 , 拿到全球市场的更高的市场份额 。
Q7:您为什么选择出来创业而不是继续做学术?
王印祥博士:我大学毕业后在防疫站工作了6年 , 在耶鲁大学做完博士后已经38岁了 , 周围的assistant professor都比我小 , 当时也拿到了美国的academic offer 。 但我始终感觉到Paper距离实际的应用还是很远 , 接受研究所的offer令我depress , 没有那么多的兴趣 , 我的兴趣点在于将实验室学到的东西向应用转化 , 一定要试一下创业这条路 , 不然会一辈子后悔 。
推荐阅读
- 美国至少4人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确诊新冠肺炎
- 5月25日至8月22日,美国警察只有3天没杀人
- 阿拉伯国家|美国打外交“组合拳” 阿拉伯国家谨慎接招
- 新冠|美国多数州拒绝遵循美国政府的新冠病毒检测指南
- 辛辛那提大师赛|威斯康辛枪击事件重燃美国对种族主义的愤怒
- 特朗普|皮尤:14国民众给自己国家抗疫打分 美国排名垫底
- 特朗普|美国经济笔记 | 美两党开出经济“药方”能否救急
- 我国物流市场规模稳步复苏|我国物流市场规模稳步复苏 前7月物流总额增速由负转正
- IT|FDA批准瑞德西韦用于美国所有新冠住院患者治疗
- 旅游城|恒大文化旅游城亮相青岛,高性价比获市场热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