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跪到不跪,洋人在清朝是如何“站起来”的( 二 )
图_ 马戛尔尼为首的英国使团觐见乾隆皇帝图乾隆二十年英国商人开始私自驾船来到浙江定海 , 希望在这里贸易 。 为了让英国人知难而返 , 这里的官员对英国人征收了两倍的关税 , 英国人自然是气愤不已 , 乾隆二十四年英国商人任洪辉竟然直接扬帆来到天津请求贸易 , 并控告广东粤海关种种不法之事 。结果是粤海关监督被问责 , 任洪辉被囚禁在澳门三年 , 大清对英国人的限制也越来越严厉 , 于是“英夷苦之” , 两国贸易摩擦日久 , 英国人日渐强大 , 自然不会再卑躬屈膝 。
图_ 1793 年 ,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 随团画家绘制的清军兵丁与鸟枪而乾隆五十八年马戛尔尼来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英国在华贸易的困境 。 在马戛尔尼的计划中 , 不仅要求英国通商地点改为宁波和天津 , 甚至索要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和广州城附近一片区域 , 来用作英国人通商、居住 。 面对英国人的要求 , 清政府自然不会应允 。自17—18世纪以来 , 欧洲启蒙运动逐渐兴起 , 民主、自由这些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站在了封建专制和教会的对立面 。 人们开始用天赋人权来反抗君权神授 , “人”的意识觉醒 , 也是马戛尔尼此行再也不愿意三跪九叩的原因之一 。 在嘉庆二十一年 , 英国使臣斯当冬、马礼逊再次来华 , 当一切礼仪和行程安排妥当后 , 为了不向嘉庆皇帝下跪 , 英国使臣二人同时称病 , 让嘉庆皇帝大为光火“廷议因其倔强而遣之” 。
图_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海上战斗场景在清朝站起来的西洋人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 , 大清和英国彻底撕破了脸后 , 英国使臣来到大清也就不存在跪拜一事 , 为了解决这个有碍“天朝尊严”的麻烦 , 咸丰皇帝在位十一年 , 一直坚持英国大使必须三跪九叩 , 否则不见面为由 , 拒绝了英国使臣的多次觐见请求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明确规定了“英国自主之邦 , 与中国平等 , 大英钦差大臣作为代国秉权大员觐见大清皇帝时 , 遇有碍国体之礼 , 是不可行” 。 而按照列强们“利益均沾”的原则 , 这样的条约西方各国同样要享受到 , 自此西洋使臣向大清皇帝下跪一事 , 已成历史 。
图_ 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天津条约》签订后 , 各国以同治皇帝登基为由 , 请求觐见 , 但依然被两宫皇太后拒绝了 。 虽然按照条约规定各国大使已经不用再向皇帝下跪 , 但是清政府依旧以跪拜礼和皇帝年幼为理由 , 阻挠各国大使进京 , 甚至不惜以降低关税、在沿海和长江沿岸开辟新的码头为交换条件 , 希望列强不要进京 , 究其原因不过是:怕了 。直到1873年同治十二年皇帝亲政 , 英、法、俄、美、德五国正式向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提出照会 , 要求面见已经成年的同治皇帝 。 恭亲王奕䜣又将跪拜礼这一道拦路虎请出 , 希望各国知难而退 , 但是却遭到了五国的一致威胁 。 在奕䜣和五国大使会谈的记录里有这样的记载:“盖中国之难 , 匪但在外 , 内地虽已渐平 , 尚有难办之处 , 若失好外国 , 则内地之难 , 当必加倍” 。 这就是赤裸裸的威胁 。
图_ 同治皇帝接见使臣同治三年清政府借助洋人的手平定了太平天国 , 但是直到同治十二年大清国却还是“不太平” 。 自从同治元年开始 , 大清的西北就闹了“回乱” , 陕西、甘肃等地血流成河 , 在《清实录·同治实录》中可以看到 , 就在五国大使联合“逼宫”之际 , 西北之地“贼系全数出关 。 势甚猖獗···左宗棠当严檄追剿之师”、“现在肃州回匪陆续窜出关外 , 玉门安西 , 俱有大股攻扑屯庄 , 哈密亦复吃重···现在安西玉门蹂躏遍地”等等奏报更是让清政府揪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