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跪到不跪,洋人在清朝是如何“站起来”的

从跪到不跪 , 洋人在清朝是如何“站起来”的2020年08月22日 19:21:39来源:历史大学堂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思想的支配下 , 认为自己是世界君主的大清皇帝 , 在与其他地区的国家的交集中 , 无论是“藩国”还是“与国”(即平等相交之国家) , 皇帝们都要求使臣三跪九叩 。 但是在清朝不到三百年的时间 , 外国人却实现了从跪到站 , 甚至反客为主的局面 。卑微的西洋专使清代初期 , 当时西洋各国来到大清只有假托“朝贡” 。 将所携带的贡品、国书交给礼部 , 由礼部转呈后才可能会得到是否能觐见皇帝 , 在何处觐见等相关事宜的通告 。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对皇帝三跪九叩 , 借以显示天朝威严 , 否则绝无觐见可能 。而对于这些来到清朝境内的洋人来说 , 能够觐见皇帝对他们的清朝之行至关重要 。 当然这并不是皇帝的个人魅力有多大 , 而是洋人需要借助这个机会开拓大清市场进行贸易 。从跪到不跪,洋人在清朝是如何“站起来”的
从跪到不跪,洋人在清朝是如何“站起来”的
图_ 清朝觐见皇帝的跪拜礼节清早期的西洋人有西班牙、荷兰、意大利、俄国、英吉利等国专使和商人 , 他们的诉求无一例外都是希望能和大清贸易 。 由于清初严厉的海禁政策 , 皇帝们给这些国家都规定了贸易期限 , 只有在规定的时间来到大清才能够得到贸易许可 。荷兰人在顺治九年被郑成功从台湾击败 , 失去了远东的根据地之后 , 就开始向清政府示弱 , 希望能够和这个巨大的商品市场进行贸易 。 在接到荷兰人的请求后 , 当时顺治皇帝给出的答复是:准许荷兰八年一贡 。 但这根本无法满足“海上马车夫”的胃口 。从跪到不跪,洋人在清朝是如何“站起来”的
图_ 康熙皇帝 ,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为了进一步获取清帝国的信任和增加贸易次数 , 康熙二年 , 荷兰人派遣其国军官“出海王者 , 统领兵船至闽安镇助剿海逆” , 由此获得了当时朝廷的认可 , 特许其两年贸易一次 。 尝到甜头的荷兰人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 , 康熙三年在清军攻克厦门之际 , “荷兰国率舟师助剿 , 以夹板船乘势追击 , 斩首千余级 , 遂取浯屿(今福建漳州境内)、金门二岛” 。 面对如此晓事的荷兰国 , 清政府自然是不吝赏赐 , 这也让其他在远东贸易的西洋各国眼红 。既然兵力不够 , 那么就在礼节上取胜 。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西班牙专使裴拉里来到大清 , 康熙皇帝在畅春园九经三事殿接见了他 。 是日“礼部鸿胪寺官引贡使奉表陈案上 , 退 , 行三跪九叩礼···膝行至宝座旁恭进···出左门 , 于陛下复行三跪九叩礼” 。 无独有偶 , 雍正五年(1727年)博尔都噶尔(葡萄牙)进贡 , 乾隆十八年(1753年)西洋国(葡萄牙别称)进贡 , 行的也都是跪拜礼 , 直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专使马戛尔尼访华 , 这样的局面开始被逐渐打破 。从跪到不跪,洋人在清朝是如何“站起来”的
图_ 乔治·马戛尔尼(1737年—1806年)为什么英国人不愿意磕头马戛尔尼来华 , 称得上是清政府形象在西方崩塌的标志性事件 。 在马戛尔尼面面见乾隆皇帝之前 , 需要进行“演礼” , 但是英国人自陈“不习跪拜” , 因此清、英双方便有了礼仪之争 。 最后以马戛尔向乾隆皇帝行单膝跪地的英国礼节为解决方法 , 但是乾隆皇帝对此并不买账 , 再加上马戛尔尼来华只是借着为乾隆皇帝庆祝八十大寿的名义寻求通商贸易 , 所以乾隆皇帝对这些洋人观感极差 。其实英吉利和大清之间的矛盾早在雍正十二年 , 大清规定英国人只能在广东贸易货物时就已经开始了 。 当时广东黄埔海关对英国货物征取的关税和“规费”都远远超过江南的云台山海关 , 因此对于逐利的商人来说 , 自然是希望可以去云台山进行贸易以此来减少成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