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这个地方不简单,古时候就有“中纪委”入驻( 三 )

陇南这个地方不简单,古时候就有“中纪委”入驻
徽县榆树乡火站村 , 沉睡了千年的的茶马古道那么监察御史的办公地点在哪儿呢?就在陇南徽县火钻峪 , 嘉靖十七年 , 在火钻峪修建巡茶察院行台 , 作为巡茶御史驻扎办公之所 , 徽县火钻峪自此成为巡茶御史的官署之地 。 现在的火钻峪 , 已是一个普通的村镇 , 惟有几座幸存的旧宅和摆放在街旁的拴马桩、马槽 , 还能依稀看到昔日的辉煌 。陇南这个地方不简单,古时候就有“中纪委”入驻
徽县茶马古道遗迹#3 有荤有素 , 丰俭由人甘肃唯一的亚热带气候区在陇南 , 与暖温带、中温带气候类型一起 , 让陇南味道多了几分由南向北的渐变 , 多山多水的自然禀赋虽然让交通艰险无比 , 却也让陇南物产丰盈 , 更有多位异乡来客 , 在此发光发热 。陇南这个地方不简单,古时候就有“中纪委”入驻
西和养蜂人 , 养蜂人逐花而行“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 , 茶叶发源于西南川蜀之地 , 后来传播至江南、福建一带 , 遂大行于世;陆羽还称赞说 , 茶叶是“南方之嘉木” 。 西北原不产茶 , 但因缘际会、天时地利 , “南方之嘉木”也自南而北 , 在陇南扎下了根 。陇南这个地方不简单,古时候就有“中纪委”入驻
武都裕和 , 老人正在采茶光绪《文县志》记载 , 道光年间文县碧口镇有杨姓、蒋姓两家开始种植茶树 , 但那只是他们自产自饮而已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陇南茶都籍籍无名 。 陇南茶的真正发展是在1958年 , 农业部为了就近解决西北的饮茶需求 , 委派茶叶专家专程来到陇南考察 , 发现文县碧口、康县阳坝和洛塘山区具备茶树生长所需的光热水土条件 , 于是从南方引进茶种 , 开始大面积种茶 。 市场上热销的碧口龙井 , 便是陇南茶的杰出代表 。陇南这个地方不简单,古时候就有“中纪委”入驻
碧口马家山 , 极品龙井产地在中国备受消费者青睐的橄榄油 , 其生产原料是一种原生于地中海沿岸的植物——油橄榄 。 因此 , 人们在购买橄榄油时 , 通常都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来自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传统橄榄油生产国的产品 。 实际上 , 油橄榄早已在我国扎根 , 陇南武都 , 就是最主要的种植区 。陇南这个地方不简单,古时候就有“中纪委”入驻
武都油橄榄物产汇聚与饮食风味 , 也能融会贯通 。 哈达铺出产的岷归 , 不只是上好的中药药材 , 遇上西北羊肉 , 独有一种异香 。 南北而来的巴蜀与西北风味 , 也都是陇南人的心头好 , 但真要说起日常吃什么 , 那可能还是揪一锅丰俭由人的连锅面最实在 。陇南这个地方不简单,古时候就有“中纪委”入驻
连锅面里啥配料都可以放都说甘肃有9999种面的吃法 , 陇南人的面食 , 更是容纳了各地风味 。 武都的另汤面、文县的荞面节节、礼县的扯面 , 此外还有酸菜面、炉齿面、手工挂面、豆花面、杠子面……要吃陇南最好吃的棒棒面?废话别说 , 直奔江洛镇吧!陇南这个地方不简单,古时候就有“中纪委”入驻
陇南传承百年的特色面食——棒棒面江洛镇 , 隶属于陇南徽县 , 自秦至明 , 一直是陇右入蜀通秦之要道 , 是生丝、茶叶集散地之一 , 素有“陇南旱码头”之称 。 江洛棒棒面 , 有两个特色 , 一个是制作过程独特 , 一个是配料独特 。 选上等精粉 , 配以石碱、食盐溶于水中 , 和面时将面团揉搓至软饮适中 , 再搓成一尺左右长的粗条 , 用油布盖上软化待用 。 最重要的配料是豆腐丁 , 必用当地传统手法制成的豆腐 。 这种豆腐外皮微黄 , 细而硬 , 炒出的豆腐丁香酥味美 , 而且不易碎 。 鲜红的油拨辣子、翠绿的葱花、干香微黄的豆腐丁 , 再配上做法独特的棒棒面条 , 干拌调好 , 让佐料裹着每一根面条 , 每一口都美味十足 。陇南这个地方不简单,古时候就有“中纪委”入驻
陇南这个地方不简单,古时候就有“中纪委”入驻
等待调味的棒棒面面食之外 , 粗粮同样是地道的陇南味道 , 山地里生长的玉米被熬成玉米糁糁 , 而一碗“黄团长”是陇南人的童年回忆 。“散饭要想好 , 三百六十搅” , 烧好开水 , 一点点下玉米面粉 , 同时 , 另一只手用擀面杖不停地在锅里搅和 。 随着面越加越多 , 锅里的搅团越来越稠 , 直到搅不动为止 , 散饭也就好了 。陇南这个地方不简单,古时候就有“中纪委”入驻
散饭要想好 , 三百六十搅而洋芋搅团 , 是在陇南更流行的款式 , 高原上的洋芋质地厚实 , 上锅蒸熟 , 就按在木槽里砸 , 口感比起软趴趴的土豆泥 , 要柔韧劲道得多 , 按流行语 , 吃了这一口 , 保你“支棱起来” 。陇南这个地方不简单,古时候就有“中纪委”入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