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石头过河” 四十不惑,经济特区是什么?
本文插图
(经济观察)四十不惑 经济特区是什么?
中新社北京8月22日电 题:四十不惑 经济特区是什么?
中新社采访人员 王恩博
40年前 , 中国迎来了经济特区这一新鲜事物 。 在这些“试验场”里 , 中国经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 虽是“摸着石头过河” , 却也“杀出一条血路” 。
40年间 , 经济特区始终走在社会变革最前沿 , 为中国经济发展破冰蹚路 , 打拼出一片新天地 。 特区是什么?其答案愈加清晰 。
本文插图
资料图:灯光秀在深圳中心区上演 。 中新社采访人员 陈文 摄
破与立
变革都需要突破口 。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 刚刚走上改革开放道路的中国 , 亟需一个披荆斩棘的尖兵来“搞活”经济 。
1979年4月 , 广东省委负责人建议中央下放若干权力 , 允许在毗邻港澳的深圳市、珠海市和重要侨乡汕头市开办出口加工区 。 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的支持与鼓励 。 “还是叫特区好 , 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 , 可以给些政策 , 你们自己去搞 , 杀出一条血路来 。 ”邓小平直白通俗的话里 , 透着热血与干劲 。
经过一系列深入调研 , 1980年8月 , 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
随着经济特区创建工作陆续展开 , 短短几年 , “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 “水草寮棚”的渔民村变身“家家万元户、户户小洋楼” , 让中国人确信这个方向没错 。
尝到“甜头”的中国 , 于1988年4月决定海南正式改制为省并划定海南省为经济特区;2010年5月 , 又批准新疆霍尔果斯、喀什设立经济特区 。
经济特区队伍不断壮大 , 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 , 一个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样本也由此立起 。
试与闯
一只张开翅膀、伸开利爪 , 正搏击风浪的大鹏鸟——这是新中国首张股份制企业股票上的图案 , 也成为经济特区先行先试、敢打敢拼的见证 。
1983年7月8日 , 深圳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原始股” , 由此催生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股份制企业“深宝安” , 更首开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先河 。
不仅如此 , 深圳还建成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蛇口工业区 , 创造了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等多项先例 。 同时 , 深圳颁布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办法 , 砸烂“铁饭碗”“大锅饭”;率先取消一切票证 , 粮油肉菜敞开供应 , 推进物价改革等措施 , 更突破了众多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藩篱 。
正是这种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 , 从原有体系和习惯中解脱出来的闯劲 , 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蹚出了许多新路子 。
珠海百万元人民币重奖科学家 , 打破中国科学界“重精神、轻物质”的传统;《汕头特区报》登出“24小时内答复”的口号 , 在国内首开政府机关对企业服务承诺制先河;厦门市获经济特区立法权后迅速出台《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 , 着眼协调发展……
摒弃陈念、大胆创新 , 40年来经济特区打造了“知识”“技术”“管理”“对外政策”四个窗口 。 从这些窗口中 , 中国看到了世界的样貌 , 也找准了自身发展方向 。
兴与新
经济特区成为发展样本的同时 , 也实现了自我振兴 , 并有力带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成长 。
以深圳为例 , 这个曾经的边陲小镇 , 如今发展成辐射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 , 面向全球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 1979年深圳GDP仅有1.96亿元人民币 , 2019年则达到2.69万亿元 。
受益于特区经验与红利 , 中国经济也迅速成长 。 2019年 , 中国经济总量近百万亿元 , 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 。 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末的2.5亿人减少至去年末的551万人 。
推荐阅读
- 第一财经|益海嘉里金龙鱼:深圳四十年中崛起的行业龙头
- 青年|母婴营销手记 |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母婴行业内容营销洞察「破浪」发布
- 金融|入华四十年,为什么说外资银行保守?丨外资银行系列研究
- 金融|吴聊创业金融 篇四十四:银行是如何给出授信额度的? 再谈花呗上征信问题!
- 壮族|血泪屈辱四十年: 一位壮族抗日老兵的真实遭遇
- 女性|从“二十不惑”到“三十而已” 谁在坐收热播红利
- 二十不惑|从“二十不惑”到“三十而已” 谁在坐收热播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