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将要没落了吗——从浙江的高考满分作文说起

今年浙江的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来一边倒的批评 , 但批评的矛头指向的大多是作文晦涩难懂 , 以及考生在作文里用的一些不常见的生僻词 。 不过也有例外 , 比如哲学家陈嘉映先生在接受《新京报书评周刊》专访时说:“一篇短短的文章里引用好多哲学家语录 , 这种写法是相当幼稚的 。 你引用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 , 但你可能是在浮面上摘出来两句话 , 其实跟维特根斯坦、跟海德格尔的哲学没有什么关系 。 读点儿哲学书 , 尝试在哲理层面上思考 , 这是好事儿 , 但不要沿着这个路子来写哲理式的文章 , 这个路子发展下去会是作文的大毛病 。 ”但是陈嘉映先生又说:“作为应试文章 , 文通句顺 , 洋洋洒洒 , 应该说还不错吧 。 ”对这篇满分作文提出批评的名人名家不少 , 比如北大前中文系主任温儒敏 , 作家马伯庸 。 哲学家柯小刚甚至还盛赞这篇作文 。 另外 , 一些著名的媒体也纷纷发表文章批评这篇满分作文 , 上面提到的《新京报书评周刊》就接连发了两篇批评文章 , 同是《新京报》旗下的《沸腾》也发表了评论文章 。 像《澎湃新闻》 , 不仅发表了批评文章 , 还做了后续报道 。 其他媒体发表的批评文章同样不少 。 类似的批评文章还看到一些 , 比如北大一个中文系教授的文章 , 河南一个曾经参加过作文阅卷的教授的文章 , 还有一个做了几十年高中语文老师的文章 。 但是这些文章无一例外的都只批评这篇满分作文的晦涩难懂 , 他们认为作文不应该这样写 , 仅此而已 。但是 , 这篇满分作文仅仅只是晦涩难懂而已吗?当我第一次打开这篇作文的时候 , 只是随便扫了一眼 , 就感觉不对劲 , 看了前面两小节 , 发现有标点符号错误 , 用词错误 , 还有生造词 , 有的句子的表达也不通顺 , 显得不伦不类 , 生硬拗口 。 看到这样的文章 , 我就不再读下去 , 把它转给了一个朋友 。 没想到这事很快就发酵了 。 到第二天 , 关于这篇满分作文的批评文章就在各大媒体刷屏了 , 于是我把这作文重新认真读了一遍 , 发现错误真的不少 , 并不仅仅像那些教授学者们批评的那样只是晦涩难懂 。 第一是标点符号错误 , 这作文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应该是分号 , 而不是句号 , 因为这两句话是有联系的 , 到第二句才真正结束 , 才能用句号 。 第二小节的第一句 , 中间应该加一个逗号 , 因为它有停顿 。 如“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这句 , 在“生活”后面应该加一个逗号 。 再说 , 从这句话的后半句意思来看 , 前面的“循”字用得并不恰当 , 整个句子读起来也十分拗口 。 如“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这句 , “自持”用错了 , 应该是“自恃” 。 “浪潮之巅”?那是作者自己的想象 , 当然我们看了也能懂他要表达什么 。 “立下了自己的沉锚”?锚是能立下的吗?何况“沉锚”是一个生造词 。 这仅仅是前面两小节的问题 。 这作文生造词不少 , 像“沉锚”和“祓魅”都是生造词 , “觉感”也是生造词 。 “越矩”这个词我们看了也能懂 , 但这是被他拆来了半个成语 , 其实不能这样用 。 像“场域”和“赋魅”这种词 , 网络上有人用 , 但并不是规范的现代汉语词汇 。 再比如“底料”这个词 , 这个词特指火锅底料 , 没有别的意思 , 是不能乱用的 , 这个考生把它用在这作文里 , 属于用词错误 。 这个考生当然是读过一些古文的 , 比如“婞直” 这个词 , 我一看到这个词 , 马上想到他一定读过《离骚》 , 而且他一定是认真的读 , 可能还是熟读 , 不然不会注意到这个词 。 同时 , 他也一定读很多目前中学生必读的范文 , 也读一些网络文章 , 才会用那些似是而非的词 , 用那些生造词 , 用那些网络上流行而实际上并不规范的词 。 这篇满分作文的错别字不多 , “薄脊”这个词既是一个生造词 , 同时“脊”字也是错别字 。 正确的用法应该是“瘠薄” 。 当然 , 网络上有人用“薄瘠” , 就像网络上有人用“挟裹”一样 , 实际上“裹挟”才是规范用词 。我对这篇满分作文本身并没有意见 , 作为一篇考场作文 , 有时间限制 , 不可能写得多完美 , 除非是早就写好的作文 。 所以 , 作为考场作文 , 有几个错误很正常 。 当然 , 这篇考场作文的各种错误都不少 , 尤其是用词和标点符号方面的错误挺多 。 但就是这样一篇有许多错误的作文 , 那么多的批评者居然视而不见 , 甚至陈嘉映先生还赞扬说文通句顺 , 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夸奖说行文老到 。 陈建新他知道什么是行文老到吗?所谓的行文老到 , 最起码的要求是句子通顺 , 不能有那么多的标点符号错误 , 不能用那么多的生造词 , 不能用似是而非的词 , 一个词用在句子里面也要恰当 , 形容词用在句子里面不显得突兀 , 要显得自然 , 比喻要形象 , 那才能叫老到 。 而这篇满分作文呢?连老到的影子都没有 。 我作为一个浙江人 , 真为浙江大学感到羞耻(陈建新是浙大副教授) , 太丢人了 。 陈建新还做了二十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了呢 , 他还到处去讲课呢 , 他还出书呢 。 想想看 , 有这样的阅卷大组组长 , 浙江的高考作文质量会是什么样子呢?当然 , 这只是他个人的水平问题 , 是浙江省高考方面出的问题 。 然而 , 那么多批评文章 , 没有一个人指出作文本身的那些错误 , 那才是大问题 , 起码说明那些教授学者们 , 那些作家和老师们 , 对这些错误视而不见 , 或者说他们不认为是错误 。 前几天我在一个公众号上看到刘亮程的一篇文章 , 那文章里面用了一个生造词“携裹” 。 这让我很受不了 , 因为刘亮程不是一般的人 , 他是去年“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 他有50篇文章被选入课文里面 。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中国一等一的作家 , 居然用起了“携裹”这种不伦不类的生造词 。 从这个生造词看 , 起码刘亮程根本不了解“携”和“裹”这两个字的意思 , 才会把它们硬扯到一起 。 关于他的获奖小说 , 我在《论小说写作》里面顺便批评了一下 , 因为他是一个不会写小说的作家 。 想想看 , 一个能用“携裹”这种生造词的作家 , 居然有50篇文章被选入课本 , 大家就应该知道如今的中学课本是什么样子了 。 像用词错误这种现象 , 目前中国的那些所谓著名作家们基本上都有 , 比如余华啊 , 莫言啊 , 贾平凹啊之流 , 苏童就更不用说了 。 我在《论小说写作》里面说用词要准确的时候举了余华的例子 , 认为他不懂“生机勃勃”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 是乱用 , 这样是不行的 。 然而好笑的是 , 有一个打工作家看了我的文章(没有轻视的意思 , 只是他恰好是个打工作家) , 他说我的文章观点不成熟 。 这让我感到有点惊讶 , 因为我那文章发在公众号上的点击量很小 , 他看到了 , 并提出了批评意见 , 而我发在猫眼上面的点击量有四千多 , 并没有人说观点不成熟之类 。 我以为这个打工作家真有什么高见 , 那也真要向他请教请教 , 哪知道 , 他提出的我的文章的不成熟的观点 , 竟然只是指出我对余华的批评不对 , 他说那个成语用得没有问题 , 他还提出了一种类似民科式的理论 。 当然 , 我还给他解释了一通 , 其实是不应该和他说那么多的 , 因为 , 和一个民科解释问题那简直是白费劲 。 从这个打工作家的观点 , 可以看出一个问题 , 就是 , 他们不讲事实 , 只讲名气 , 只要是有名的作家写的东西就是对的 。 比如前面提到的刘亮程的文章 , 这文章我是在一个《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做的公众号上看到的 , 显然那个编辑并不认为“携裹”是个生造词 , 因为在他们眼里 , 既然刘亮程那么有名 , 还有50篇文章选入课本 , 他写的文章当然是完美的了 , 当然没有任何错误的了 。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 , 这类人 , 不是少数 , 应该是中国的大多数 , 或者极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 , 他们不管对错 , 只看名气 , 只看是否“权威” 。 当然 , 他们本身的问题是看不出对错 。从上面举的例子看 , 虽然中国的《现代汉语词典》目前已经出到第七版 , 但是真正规范的使用现代汉语的人又有多少?比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刘文湛在谈到我们大家都在用的身分证的时候指出有四个语文错误 。 大家都知道身分证是公安部做的 。 顺便说一下 , 到底应该是“身份证”还是“身分证”目前有争论 , 已故语言学家王力主张用“身分证” 。 所以说 , 目前来讲 , 语文错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 到处都能看到语文错误 , 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忧虑 。 而问题是作为教授和学者 , 作为名作家 , 作为基础教育的老师 , 他们都对这些错误视而不见 , 他们都熟视无睹 , 他们是习惯了吗?或者是因为他们本身的水平问题看不出来?前几天武汉市政府推出的那个政策 , 就是十个人吃饭只能点九个人的菜 , 那是多么明显的逻辑错误 , 居然出现在堂堂武汉市政府的政策里面 。 两天后我在朋友圈看到一篇《长江日报》(武汉市党报 , 武汉市最权威的报纸)的文章 , 它的标题是这样的——《武汉疫后重振具有全球示范意义 , 有望成为国内循环一线城市!》 。 你们看 , 武汉市党报就这水平 。 前天看到《新京报》的一篇文章 , 它的标题是这样的——《“顾客剩菜服务员扣分” , 反浪费需拿捏好善为分寸》 。 你们看 , 《新京报》的文章作者和编辑也这水平 。 “善为”明显是一个生造词 。 再说 , 即使不是生造词 , 它也没有必要挤在中间 , 直接用“反浪费需拿捏好分寸”就可以了 , 何必画蛇添足呢?这种文章都要经过报社责任主编过目的 , 你们可以想到那些主编是什么水平 。 还有一个问题是 , 这文章出来后报社所有人都会看到吧 , 应该提醒一下 , 哪里错了 , 既然没人提醒 , 说明整个报社都这水平 。 其实这些媒体还不够权威 , 类似的错误在中国最大的最权威的媒体上照样经常出现 , 甚至出现在这些媒体的宣传标语上面 , 因为大家知道 , 宣传标语通常都更显眼 , 出现在大家眼前的机会更多 , 会有更多的人看到 。 下面我举几个这种最权威媒体的错误:“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 ,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 , “深切哀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 。 前面两个句子分别出现在今年4月4日全国哀悼日《新华社》和《CCTV》的宣传标语上 , 最后面的句子是《澎湃新闻》的文章标题 。 上面三个句子都是明显的病句 。 当然 , 前面两个句子一模一样 , 应该出自最高宣传部 。 但是 , 你《新华社》作为中国级别最高的媒体 , 看到这种明显的病句可不可以改一下?你《CCTV》作为国内影响力最大的媒体 , 看到这种明显的病句你可不可以改一下?而《澎湃新闻》的文章标题呢?要知道 , 《澎湃新闻》是上海市最大的媒体集团旗下的新媒体 , 在国内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 竟然写出这种明显的病句标题?显然 , 他们并不认为那是病句 。 (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