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2020暑运|钻梁肚 爬桥墩,66米高空守护高铁桥梁安全

石太客专西城武特大桥 , 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工务段管辖范围内的一座特大桥梁 , 全桥长3438米 , 有106座桥墩 , 桥墩最高处达66米 , 桥墩上的踏板仅有50厘米宽 。
66米 , 是20多层楼房的高度 , 是铁路工务人工作所处的高度 , 更是他们守护高铁安全“只会多不会少”的“高度” 。 阳泉北桥隧工区负责这座特大桥的日常检修工作 , 在工长翟精超的带领下 , 工区的职工们不畏烈日严寒、不顾风吹雨打 , 在常人看不到的高度之上、在高铁列车疾驰的脚下 , 为铁路安全保驾护航
关注2020暑运|钻梁肚 爬桥墩,66米高空守护高铁桥梁安全
文章图片

石太客专西城武特大桥 。
8月 , 正值铁路暑运 , 安全锁扣住传来“咔嗒”的声响 , 脚踩围栏钢板发出“咯吱”的动静 。 在这高高的桥墩之上 , 铁路职工们手持工具的敲敲打打声 , 正让一座座桥墩“演奏”着属于自己的“乐章” , 保障暑运畅通 。
一纸调令 , 老桥梁工变成高铁新人
2009年4月1日 , 一组和谐号动车从冀中平原飞驰驶入太行山脉 , 全国首条山区客运专线——石太客专正式开通运营 。
时隔一个月 , 一纸调令送到了翟精超的手中 。
【关注2020暑运|钻梁肚 爬桥墩,66米高空守护高铁桥梁安全】关注2020暑运|钻梁肚 爬桥墩,66米高空守护高铁桥梁安全
文章图片

翟精超穿戴安全设备 。
那一年 , 翟精超45岁 , 从事桥隧工作已近30年 , 这张看似单薄的调令 , 让这位“老桥梁工”摇身一变成了“高铁新人” 。 令人敬佩的是 , 翟精超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华丽转身” , 成为高铁时代的先驱者 。
调任阳泉北桥隧工区工长的第一年 , 新线路、新设备 , 新工区、新职位 , 这一切对于翟精超而言熟悉又陌生 。 与普速铁路相比 , 高速铁路设备不同 , 检修保养也有区别 , 在新设备面前 , 他如同刚入学的小学生那样开始从头学起 。
熟悉设备、摸清底数成了那一年翟精超的首要任务 。 铁路线穿山跨河 , 翟精超便沿着铁路线转、爬上桥墩转、钻进“桥肚子”里转 , 进入隧道摸底排查 , 敲敲看看、听听辨辨……
一个月的时间 , 翟精超几乎没有休息 , 上山下河、钻桥爬洞 , 把54公里管辖里程内的30座桥梁、6座隧道、75座涵渠走了一个遍 , 掌握了这个深山工区所辖设备的第一手资料 。 用翟精超的话说就是 , “心里有底儿 , 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 ”
关注2020暑运|钻梁肚 爬桥墩,66米高空守护高铁桥梁安全
文章图片

钻进“桥肚子”准备作业 。
66米高空 , 如履平地般钻桥爬墩作业
2020年8月14日 , 经过雨水洗刷后的阳泉盂县重新露出了夏日的模样 。
“手套、安全帽、安全绳……”翟精超根据今天的作业内容一个个清点着工具 。
雨后的山路变得湿滑泥泞 , 车辆开不进去 , 翟精超和职工们只得下车步行 , 扛起梯子、拎上工具 , 大家向着山坡上的桥头进发 。
“平常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设备检查 , 包括桥面结构、梁跨结构 , 西城武特大桥是我们负责的最高的一座桥 。 ”翟精超说 , “这座桥有106个桥墩、105孔 , 必须一个桥墩一个桥墩检查 。 ”
穿戴好安全防护设施 , 架起梯子 , 大家熟练地爬上了桥墩 。 进入“桥肚子”的瞬间 , 迎面而来一股阴凉感 , 望不到头的桥梁箱体内 , 预留的小孔透着微弱的光线 。 借助工作人员的头灯和手电光 , 大家朝着80号墩走去 。
翟精超边走边介绍 , “我们日常检查箱体接缝处的封铆 , 通过一看、二敲、三听 , 检查有无掉块、空响等病害 。 一座大桥 , 有着成千上万的螺丝钉 , 就是这一颗颗小小的螺丝钉 , 关乎着整座大桥的安全 , 所以检查必须不留死角 。 ”检查锤敲击桥梁发出的声响 , 在空荡的箱体内显得清脆悦耳 , “这是设备状态良好传出的信号 , 如果出现病害 , 听上去就会是闷闷的 。 ”
到达作业地点 , 这个高达66米的桥墩显得格外壮观 , 站在仅有50公分宽的踏板上让人不由地腿软 。 “最开始上来工作的时候 , 心里不免恐慌 , 小腿也是发颤 。 ”翟精超说 , “新入路的大学生 , 大多会害怕、眼晕 。 ”王森和牛晓飞2019年1月份参加工作 。 二人坦言 , 第一次上到这么高的桥墩也是腿软 , “翟师父告诉我们 , 踩稳、扶好 , 有一系列的安全措施 , 不必惊慌 。 时间久了 , 我们跟着师父已经习惯 , 不觉得害怕 , 反倒很安心 。 ”
关注2020暑运|钻梁肚 爬桥墩,66米高空守护高铁桥梁安全
文章图片

在高高的桥墩上作业 。
隧道抢险 , 连续奋战近30个小时
2009年夏天 , 石太客专迎来开通后的第一个汛期 。 位于太行山区的石太客专 , 比其他铁路线防洪压力更大 。
翟精超不由得紧张起来 。
“刚摸清了底数 , 了解了新设备 , 紧随其后就是汛期 , 说不紧张是假的 。 ”翟精超说到 , 那年汛期雨水较往年多一些 , 为确保铁路设施安全 , 他每天都要检查四五个施工点 。 山区道路崎岖难行 , 两个点位相距虽然只有十几公里 , 但坐汽车却需要花上一个多小时 。 为了不耽误工作 , 翟精超出发前总会背上些水和干粮 , 来不及吃饭时便趁在车上的时间插空吃上几口 。
2016年7月19日 , 连续强降雨袭击了河北、山西大部 , 石太客专线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洪水 。
险情让每个职工都感到紧张 , 翟精超也不例外 。
“那年的水害特别大 , 石太客专南梁隧道更是出现了险情 , 我们立即组织了抢险 。 ”翟精超回忆道 , 水害抢险 , 他近30个小时没合眼 , 一直在隧道里坚守 , 双脚泡在进了水的雨鞋里干了湿、湿了干 。 “那两天吃什么?没有饭 , 只有干粮 , 险情一分钟不解除 , 列车就无法安全通过 。 ”
经过一天一夜的抢修 , 南梁隧道恢复通车 。 从隧道走出来的那一刻 , 翟精超刚刚松了一口气 , 可大雨依然下个不停 , 让翟精超再次绷紧了安全这根弦 。
连续现场奋战 , 近一个月的时间没回家 , 翟精超常被老伴儿埋怨 , “这么大岁数了 , 能不能别这么拼命 , 让我们少点担心 。 ”翟精超总是憨憨地说:“咱干的就是这工作 , 吃的就是这碗饭 , 我不带头 , 谁来干?”
双喜临门 , 车间“常青树”拿下首席技师
2017年 , 翟精超荣获北京铁路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 这是他第三次获此殊荣 , 因此也被称为车间“常青树” 。 同一年 , “双喜临门” , 翟精超被聘为北京铁路局“首席技师” 。
从普通职工到首席技师 , 翟精超走了34年 。 在他看来 , 这条路可以走不快 , 但要走得稳、走得“精” 。
1983年 , 年仅19岁的翟精超进入石家庄工务段阳泉桥梁车间 , 成了一名桥梁工 。 30多年来 , 他的工作除了隧道就是桥 , 作业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 , 当年和他同批入路的职工陆续转岗 , 但翟精超却从未想过放弃 。 用他的话说就是:“我靠这份工作养活了家里人 , 要对得起这份收入 。 ”正是凭着这股精神头儿 , 他从一名职工一步步成长为班长、工长、高级技师 , 再到首席技师 。
在车间 , 翟精超是出了名的爱琢磨 。 一次检查桥墩支座时 , 他发现拆卸支座防尘罩效率很低 , 每次都需要拧下12个螺栓才能查看内部设备 , 费时费力还费工 。 望着拆下来的防尘罩 , 翟精超不由出了神 , 脑中思索着如何既能方便检查又能缩短作业时长 。 突然 , 灵光闪现 , 门窗合页的装置让他有了思路 。
随后 , 翟精超带领职工在西城武特大桥的1号墩台上进行了试验 , 在不需要拧动螺栓的情况下 , 将防尘罩上下一分为二 , 中间通过合页连接 , 形成一个可上下翻动的盖子 , 并在可移动的部分加装一个吊钩 。 “检查时 , 可将防尘罩的一部分打开 , 检查后再盖上 , 并用吊钩固定住 。 ”翟精超估算 , 原本每人每天只能检查6个左右的支座 , 设备改进后 , 每人每天可检查20多个支座 , 作业效率大大提高 。
背着工具包 , 顺着山坡攀上走下 , 沿着铁路走走停停 , 翟精超这颗“常青树”不断向年轻一辈输送着养料 , “他们是一棵棵茁壮成长的小树苗 , 在我力所能及的情况下 , 帮助他们成才成长 , 护航铁路安全 , 这样才对得起工作、对得起自己 。 ”
8月的太行山脉 , 目之所及绿意盎然 。 扎根客专11年 , 翟精超额头上的沟壑刻下了岁月的痕迹 , 手中的老茧越发厚重 , 他如“老黄牛”般上山、下山 , 钻洞、爬桥 , 穿梭于群山、留足于村落 , 在黎明、在黄昏 , 在常人不常站在的高度 , 看旭日初升 , 见晚鸟归林 。
(燕都融媒体采访人员呼延世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