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鲍秀兰|每天都穿纸尿裤、喝奶,不然就大哭大闹,33岁“成年巨婴”引热议
大家都知道 , 婴儿是需要大人照顾的 , 因为他们什么都不会做 , 所有的行为都需要后天的学习 。 但是大家知道巨婴吗?他们年龄已经成年 , 却做着小孩子的事情 , 不愿意承担自己身为成年人的责任 。
文章图片
美国一名男子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成人的印象 , 这名男子名字叫杰克 , 今年33岁了 。 这个年纪本该成家立业 , 但是他却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婴儿模样 。 他和其他小孩子一样 , 睡在婴儿床上 , 穿着尿布 , 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抱着奶瓶子喝奶安慰自己 , 最开心的生活就是玩积木 , 一边喝奶 , 一边玩他的奶嘴 。 杰克一直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成年人 , 总是说自己只是两岁的孩子 , 甚至每天睡觉都要妈妈哄着 , 吃饭也要别人哄着 , 要不然他就会大哭 , 甚至吵着闹着要自杀 , 完完全全一个婴儿模样 。
文章图片
很多父母分不清爱与溺爱的尺度 , 可能这些父母本意只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一点 , 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让自己的孩子患上了巨婴病 。 父母们是出于好意 , 但是得到的结果却难以接受 。 今天就来说一说 , 在养孩子的过程中怎么做才能避免孩子得上巨婴病 。
1.孩子出生后的六个月 , 要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刚出生的生命总是幻想着成为宇宙的中心 , 当然这种感觉在孩子六个月之前或者至少三个月之前 , 是应该得到父母充分满足的 。 但是很多父母没办法去捕捉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的需求 , 所以严重忽略了孩子的需求 , 而是等到孩子长大了懂事的时候 , 全家人才围着孩子转 , 这相当于在应该满足孩子的时候没有满足 , 而在不满足孩子的时候却过度满足 。 这只会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 在家庭中他就是宇宙的中心 , 而在家庭之外 , 他就不是宇宙中心了 。 这种落差与期待就构成了孩子生命中一个沉重的枷锁 。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 , 巨婴病越重的人通常意味着他们在婴儿的时候没有得到完全的满足 , 更有甚者他们在早期遭受过严重的母婴分离 , 这是孩子患上巨婴病的深层原因 。
文章图片
2.父母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要学会放手
中国人是怎么养孩子的呢?一岁以前父母不给孩子足够的陪伴 , 也不关注孩子的情感 。 在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之后 , 家长全方位的防范孩子 , 不允许孩子动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 这样虽然杜绝了孩子犯错误 , 但是也让孩子失去了学习和探索这个世界的机会 。 等到孩子进入小学之后 , 孩子本应该到了需要独立的时候 , 但是整个社会却在要求孩子要听话 , 并没有给过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 孩子成年之后 , 父母粗暴地干涉孩子之后的人生选择 。 等到孩子结婚生孩子 , 父母又百般不放心 , 总是要跟孩子生活在一起 。 纵观中国人养孩子的这一生 , 这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共生 。 父母与孩子换为了一体 , 正常的生活应该是父母归于父母 , 孩子归于孩子 。 父母做好自己 , 给孩子一定的空间 , 只有孩子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 , 不承受父母和长辈抑制的压迫 , 孩子才会过上真正完整的生活 。 这样的孩子 , 他们才不会患上巨婴症 , 他们的人生独立而有自主 。
文章图片
3.学会掌控自己的人生
如今的社会父母和孩子已经成为了一种共生体 , 那么在这种状态中该如何处理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干涉呢?首先需要孩子展现出自己强大的独立能力 , 孩子可以将自己的一些事情的告诉父母 , 让父母多了解自己 ,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父母对自己的焦虑 。 其次 , 孩子需要与父母划出清晰的界限 。 要向父母说明哪些事情不希望父母干涉 , 也许刚开始提出这些要求孩子会感觉到内疚 。 但是 , 这对孩子培养出独立自主的性格是很有帮助的 。 同时在与父母沟通的时候 , 要温和而坚定 。 要有温和的语气和父母沟通 , 要有坚定的语气做出自己的承诺 , 表达出自己的信念 。 这才是远离巨婴症的正确做法 。
推荐阅读
- 吴菊英医生|孩子身高进入“猛涨期”,做好这件事,娃能窜高一大截,入秋后
- 儿科医生鱼小南|吃哪种最好?医生详尽干货篇出炉,就差你没看,都说要补维生素D
- 儿科医生刘维民|妈妈送去豪华蛋糕却没吃,老师说出了原因,4岁孩子幼儿园过生日
- 中医周医师|试管婴儿不能长寿?会影响智商?听听医生是如何说的
- 小白养生|容易脾虚咳嗽!3招改善脾虚!,儿科医生:4种食物别给孩子吃
- 吴菊英医生|肚腩明显脸也胖几圈,网友:还我东北''宋仲基'',胡可晒安吉近照
- 儿科医生刘维民|要求打无痛针却被婆婆拒绝:生孩子哪有不疼的,产妇无法忍受疼痛
- 格格育儿心经|我也不选”,二胎妈妈给出的理由,让医生无法反驳,“顺产再好
- 前方冲锋号|医生:不是食物中毒是病毒感染,幼儿园十多名孩子出现呕吐和发烧
- 进击的萌宝|爸爸“生无可恋”排队看病,妈妈当场笑翻,儿子扮演医生在家坐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