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原创 说说中国古代人的名片

北京联盟_原题是:说说中国古代人的名片
对于名片 , 大家肯定不会陌生 , 基本是现代社会必备的 , 尤其是社交工具还没这么发达的时候 , 轻轻的一声“这是我的名片 。”顿时觉得自己特有面子、优雅 , 因为名片一般为成功人士所有 。
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 名片的普及程度也提高了 。现代的名片一般用于商业交往 , 上面标注自己的姓名、联系方式、公司职位等 。简单来说 , 名片是一种交往工具 , 一种快捷的自我介绍方式 。现代社会名片这么普及 , 那么古代的人会不会也有名片?答案是有的 。
古代人|原创 说说中国古代人的名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古代人|原创 说说中国古代人的名片】古代的名帖
现代的名片都是印制的 , 一个长方形硬纸块 , 非常轻便 。我国古代名片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 , 但那时没有纸张 , 可没有现在的那么方便 , 材质一般为木块或竹块 , 块头也大得多 , 也不叫做名片 , 称为“谒” , 叫法之所以那么奇特 , 与先秦时期政府机构设有“谒者”的官员有关 , 侍奉国君左右专门掌管传达等事务 。
秦国统一后 , 各朝基本都设有“谒者”或类似的官职 , 随着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 一些达官贵人也设立有专门负责接待客人的“谒者” , 通俗点来说应该是“通仆” , 因为他们不是一种官职 , 根据主人的意思来反馈信息给来访者 , 工作内容大概和今天的秘书相似 。后来为了方便 , 出现了“谒” , 上面写有自己的信息 , 求见原因 , 直接投递到对方府上 , 不再需要专人负责来访者 , 大大节省了人力和财力 。
秦汉时期古代社会等级森严 , “谒”为达官贵人所用 , 不被平民百姓所触及 , 但也有例外 , 这个例外就是汉高祖刘邦 , 在秦朝当亭长时 , 有一回县令宴请各界有名人士 , 并规定没有钱的只能在大堂外 , “地痞”出身的刘邦看到这种场面 , 自然想掺和一下 , 没有钱怎么办 , 他递了一个“谒” , 并附上贺钱三万 , 实际上他一分钱都没有 , 这一大胆举动震惊了宴上的吕公 , 为日后吕雉嫁给刘邦埋下了伏笔 , 看来成大事者脸皮要够厚 , 不拘小节 , 无疑刘邦都拥有了这些特点 。
古代人|原创 说说中国古代人的名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名刺
到了东汉时期 , “谒”易名“刺” , 随着纸张的发明 , “名刺”也改用纸张 , 纸张的发明也促进了“刺”的使用 , 不再像秦汉时期有那么多等级限制 , 东汉时期的“刺”应用已经相当普遍了 , 据记载东汉名士郭泰经常收到名片 , 夸张到用车来装 , 汉末狂士祢衡也有很多名片 ,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的不是别人投的 , 而是自己做的 , 投不出去 , 以至于“刺”上的字都磨没了 。
东汉到唐宋时期 , 名片不再叫“刺” , 而是称“门状” , 唐宋时期科举盛行 , 这给底层百姓进入上层社会提供了渠道 , 每次科举考完试后 , 不能像今天一样高考完了就可以完全放松了 , 这些新科进士 , 寒门书生还得四处拜访达官贵人 , 期望得到赏识以及提携 , 为自己以后政治前途铺一下路 , 要见到这些名门贵族先得投“门状” , 看主人是否接见 。
古代“名片”与“名”字沾上边是在明朝 , 称“名帖” , 在明朝 , 读书仍是唯一的出路 , 所以识字的人在明朝相比其它朝代有所增加 , 也比较讲规矩 , 学生见老师 , 小官见大官都要递上“名帖” 。“名帖”上的字要大 , 以表示自己的谦恭 , 如果太小则被视为傲慢 , 且要写满整个门贴 , 明朝“名帖”大小约为长七寸 , 宽三寸 。“名帖”直到清末民初才称“名片” , 趋向于了小型化 , 尤其是在官场 , “名片”大小来显示地位 , 官大的名片小 , 官小的名片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