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流:“海窝子”访友寻旧

铁流:“海窝子”访友寻旧老成都人的记忆里 , “海窝子”在彭县的山岰岰里 , 很远很远 , 是个盛产洋芋的地方 。 洋芋即土豆 , 非四川土著 , 是西方品种 。 四川人语言丰富 , 凡外国东西都惯以洋字 。 火柴叫洋火 , 肥皂叫洋碱 , 自行车叫洋马儿 , 对高鼻子外国人 , 通称洋 。 土豆近似成都地区的芋儿 , 但皮薄、产量高、含淀粉量高 , 为什么山沟里的海窝子有這东西呢?没有人去考证 , 我這人富有联想 , 距海窝五公里有一镇叫白鹿镇 , 镇里的山沟里有座教堂 , 叫上书院和下书院 , 是清初法国传教士修建的 , 土豆的种子可能是他们带来的 , 不然海窝子何以有這洋东西?“海窝子”可是个老地名 , 东晋長璩编的【华阳国志】就有記載::“蜀王鱼凫,田于湔山,建都瞿上 。 ”旧时帝王的象征是龙,俗话说龙潜于海,所以后人把这蜀王落脚之地称为“海窝子” 。 另一个传说和地理有关 , 说是古镇靠山边有一石洞 , 终年有冷泉水流出 , 村民称其为“海眼” , 故称“海窝子” 。古蜀人原为山地民族 , 以狩猎为生 , 海窝子面朝广阔的平原 , 地形平坦开阔 , 非常适宜居住 , 同时又背靠绵延的群山 , 有丰富的野生动物可以猎捕 , 海窝子至今还有鹿坪的老称呼 , 这就充分说明了当时的海窝子是一个生活着大量野鹿的地方 。 其次则是为了防洪的考虑 , 在远古时代 , 成都平原还是一片沼泽地 , 水患众多 。 水患是困扰成都平原的一大问题 。 而海窝子靠近山区 , 海拔相对于平原地区要高 , 不易积水;另外 , 此处是湖湾区 , 湔江上游来水惯性向外 , 海窝子所在的位置属于湖湾区 , 水流至此会受惯性影响而放缓 , 不易受洪水危及 。从高山到平原 , 从渔猎到农耕 , 海窝子见证了古蜀的转折 。 現在這里已是成都人避暑的地方 , 到处都是经济实惠的农家乐 , 包吃包住每人每天70元人民币 。 老人们记忆中的“海窝子”是這样:以前这里只是一条小街道 , 两边全是青瓦房子;这里原来是个城隍的庙 , 后来成了医院;那里原来是码头 , 有一排桩子 , 是栓船用的;后面那个摆摊的房子那儿是个戏台子 , 我们从小就在那儿看戏 。 現在這里已是成都人避暑胜地 , 到处都是经济实惠的农家乐 , 包吃包住每人每天70元人民币 。我一直未去过海窝子 , 老想前去探访 , 巧好太太老同学在那里一个叫寿阳泉的乡村酒店避暑 , 邀我们前去游玩 。 昨天终于驱車前往 , 60多公里車程 , 一条笔直的省道 , 轻轻松松就到了目的地 。 這里原是“5.12”震区 , 福建省对口援建的地方 。 這里沟渠纵横 , 水清如镜 , 她做同学说:這些汨汩流水全是从泉眼里冒出来的 , 水质特别好 , 凝目看去真是這样 , 冒水的地方有好几处 。 当年“5.12”地震期间 , 温家宝总理曾亲临這里考察 , 将无名的泉眼命名为“寿阳泉” , 尔后兴起的农家乐多散布在其四周 。 故有:“清泉汩汨流 , 风光四时好 。 常来寿阳泉 , 可以活千年 。 ”之说 。飯后回程路上 , 我们专程去叩访了海窝子古镇 。 古镇始建制于1790年 , 距今有两百多年历史 。 它没有成都其他古镇的名气和人气 , 知道这个地方的人不多 。 据史料记载:这里曾是古蜀王国开国中心之一 , 古蜀王柏氏建都于此 。 与三星堆、古镇倚龙门山脉 , 居湔江河畔 , 镇上只有一条主街 , 是一条特色商业步行街 , 全长1.5公里 , 住户門前均摆放有各种鲜花 , 给人一片绿意盎然、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景象 。 走在这开满鲜花的街道上 , 心情都会变得好很多 。 这条美丽的街道 , 跟其他古镇街道相比 , 这里的小吃比较多 , 麻饼、油糕、豆豉、锅盔、玉米馍馍、冰粉、鹅肉等 , 都是当地的特色食品 , 配上这美丽的街景 , 可以让你一饱眼福和口福 。 我们買了只油燙肥鵝回家 , 哈哈!晚上有了下酒美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