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评论——:时空,逻辑与集合

数学评论——:时空 , 逻辑与集合现代观念认为 , 时间是一个幻觉 , 真正的物理时间 , 就是能量的震荡 , 古典意义上的时间 , 只是三维世界之物质体运动 , 和高维能量场震荡 , 所产生效应的观察者体验 。 也即时间的客观指标是熵增 , 而其快慢与能量频率相关 。 所以所谓的时间 , 实际上是一种另类的空间 , 爱因斯坦相对论对此尚未完全认知 。 即使是在现代的弦论 , 也错误的将时间量 , 划分成为一个单独的维度 , 这就使得原本认识正确的弦震动理论 , 进入一种迷茫不前的状态 。 而人们所发明的逻辑学 , 最初是基于三维空间和一维流逝的时间 , 自然物质在其间的运动变化 。 所以就出现了二元谓语之一阶逻辑 , 同时人脑的神经生理机制 , 也决定了其思维的三段论和因果律之逻辑方式 。 然而这只是真实客观自然 , 所呈现出的一个物质化表象 。 而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发展 , 对自然界所呈现出的空无 , 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 也就对原本定义的 , 逻辑上的空集产生了质疑 。 而物理学观念的不断发展 , 认识到关于由时间性空间所产生的 , 微观高维空间的物理概念 。 由于空间维数的拓展 , 随之便导出了多元和高阶逻辑的理论 , 使得逻辑学获得更高层次的统一性理论 。 任何一个理论 , 首先必须做到逻辑自洽 , 然后需要形成相互印证 ,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可靠的理论 。时间的客观指标是熵增 , 而其快慢与能量频率相关 。 熵增是系统的演化过程 , 其与能量的频率成反比 , 频率越高时间越慢 。 也就是所谓的“山中方一日 , 世上已经千年” , 反映到洛伦茨公式上 , 也即空间收缩而时间膨胀 。 但注意这里所说的时间 , 是有一个相对量和绝对量之分 , 作为相对量 , 也即时间量与与观察者所在空间有关 。 凡间世上的观察者人看来 , 时间跨越了千年 , 在仙界的“山中” , 神仙只过了一天 。 而作为仙界的神仙看来 , 世间的一千年就是仙界的一天 , 这种陈述看起来 , 时间好像是对等的 。 而作为绝对量 , 就是指时间流逝的速度 , 它与能量频率成反比 , 能量频率低则时间流逝速度快 , 反之则流逝速度慢 。 因此不同频率的能量空间 , 其时间演化速度是不同的 , 所以用时间长度论 , 低维空间比高维空间短 , 而高维空间比低维空间长 。 这样一来 , 处于不同空间的物质体便有了不同的寿命 。 由此可知 , 物质所在空间维度越高 , 其物质寿命也就越长 。 具体到物理学之上 , 也就是微观空间中的物质粒子 , 比宏观空间的物质体 , 具有更长的寿命 , 这是被经验和科学所验证的事实 。 对于宇宙不同星系的空间 , 只要物质基础相同 , 科学理论的对象不会不同 , 只是会有高低层次之分 。 这种分别的产生 , 在于低层次科学 , 眼界只会局限在自身所在空间的观察者立场 。 而高层次科学则会面面俱到 , 考虑到所有的观察者立场 。 也即存在着一个“上帝的视角” , 可以鸟瞰整个客观世界 。 所有就目前之科学水看 , 还被客观自然所呈现的 , 物质表象所迷惑 。 而在这个表象背后的高维度空间 , 隐藏着大自然更深层的秘密 , 如果物理与数学不能褪去旧衣 , 就无法赢取新人 , 抱得美人归 。所谓的逻辑 , 就是自然物客观运动的方式 , 在人头脑中的理性化反映 。 而非逻辑就属于头脑的主观化思维 , 也即哲学上的主观主义和想当然 。 四维空间(三维空间+一维时间空间)生成二元逻辑 , 六维空间(传统时间量消失 , 转化为空间震动频率)生成四元逻辑 , 十维空间(三维空间+六维时空震荡)生成八元逻辑 。 所谓多元逻辑 , 就是对真值进行多重判断的过程 , 其结果就是增加真值的成立概率 。 所以多元逻辑实际上就是多阶逻辑 , 而多阶逻辑就是复合的一阶逻辑 。 多值逻辑是一个量化性的判断 , 实际上可以用多元与多阶逻辑来实现 。 因为人脑的结构和思维定式决定了 , 是二元和一阶逻辑思维方式 , 所以如果不是机器之AI推理 , 实际上不必进行多值的数学上之形式化 。 实际上在数理逻辑中 , 存在一个集合分离公理 。 分离公理是利用拓扑的方法 , 来分类不相交的集合及相区别的点 。 也即拓扑空间内的元素是相区别的 , 要求这些元素是“拓扑可区别”;拓扑空间内的子集不相交且是“可分离” 。 分离公理声称 , 点或集合在某些较弱较强的意义下是可区别或可分离的 。 先导是:拓扑可区分 , 然后是:可分离 。 其中分层递进为:邻域可分离和闭邻域可分离 , 函数可分离和函数完全分离 。 由此得出一系列推论 , 根据条件按强度依序给出:任何两个拓扑可区分的点也必然是相区分的 , 任何两个分离的点也必然是拓扑可区分的 。 更进一步地说 , 任何两个可分离的集合也必然是不相交的 , 任何两个领域上可分离的集合也必然是可分离的 , 以此类推 。 集合分离公理的必要条件就是可区别 , 充分条件就是可分离 。 其意义在于 , 集合分类的划分 , 在狭义上源于拓扑几何的空间类型 。 对于不同构造的几何形状 , 可以从集合论的角度 , 将其分类成不同的点集 , 完全一个由几何空间到数学集合的对应 。 并由分离条件的不同 , 定义出各种代数学的集合空间 , 以此实现各种空间构型的相互连接 。 这在相对论中就是时空流形的联络方式 , 当高维空间嵌入低维空间时 , 就会产生出不同的映射方式 , 分为“镶入”和“浸入”两种形式 。 其中“镶入”映射的集合邻域是相互分离的 , 被称为“豪斯道夫空间” , 而“浸入”映射集合邻域则是相互重合的 , 被称为“吉洪诺夫空间” 。 如果要打一个通俗的比喻 , 就好比将两张纸进行对合和粘合的区别 。 在低维空间与高维空间之间 , 如果是一个从高维到低维的空间映射 , 是一个“镶入”映射 , 因为在微观高维上 , 两个邻域不相交之点 , 其间线段无限可分 , 也即时空的连续性无法完全满足 。 真正连续性发生在超高维 , 而超高维的逻辑是:连非连 , 续非续 , 属于八元逻辑 。 而如果由低维到高维的空间映射 , 则是一个“浸入”映射 , 两个点邻域相交并且相互重合 。 这个就是高维与超高维空间 , 作用于三维空间物质的一个数学景观 。自然存在没有绝对的空集 , 空集是相对的 , 集合论之所以定义出空集 , 与代数学定义出0一样 , 是为了保证形式系统的封闭性 。 而系统的封闭性 , 是概念周延性所必须 , 否则就会面临体系的逻辑混乱 。 而如果逻辑的元数增加 , 原有空集就会就变成非空集 , 但又会出现新的空集 。 所谓排中律实际上就是二元逻辑的结果 , 如果是四元逻辑 , 就会产生两种空集 , 同时也会产生四个非空集 。 而非空集的出现就会异化排中律 , 产生出概率排中律 , 这就是所谓的多值逻辑的基础 。 事实上所谓的逻辑 , 就是自然物运动的产物 , 在人头脑中的理性化反映 。 所以存在一个物理性的数学时空构架 , 其中数学逻辑的概念和法则 , 是物理对象关系抽象化的表述 。 那么在物理上什么对应空集呢?那就是空间的概念 , 这个以物理空间对应数学空集的概念 , 就是被定义为什么物质都不存在 。 而一旦其间有物质存在 , 那么这就变成非空集了 。 然而所谓什么都不存在的空间 , 是一个来自古典物理学的概念 。 在现代量子物理中 , 将空间本身称为真空场 , 而真空并非一无所有 , 其间存在着能量的起伏激发态 , 也即真空场的零点波动 。 由于在三维引力空间中 , 物质的运动存在 , 表现为此有即彼无 , 所以从数学上就表现为二元逻辑谓语判断 。 因为如果空间某点不存在物质 , 那么数学上这个点就是一个空集 , 反之就是一个非空集 。 如若空集非空 , 那么对于一个关于某类实体物质的全集 , 就将无法闭合而变成非全集 。 这时非全集下集合的补集 , 就出现不确定的相对性 , 由于相对之补集存在泛指性 , 也就无法指定集合所在的数域 。 所以空集的存在定义之目的 , 就是要保证全集自身在给定数域上的封闭性 , 只有这时集合才存在一个绝对的补 。 也即在集合论中的空集 , 就相当于代数上表示数之差为0 , 如果只有一个相对的补 , 而不存在一个绝对的补 , 就将导致空集非空 , 并且无法限定所在的数域范围 。 所以由此可知 , 空集为空和空集非空 , 实际上就是绝对补和相对补的关系 。 对于一个满足对称性之封闭形式系统 , 数学上要求空集为空 , 这是二元逻辑的必然表现结果 。 而空集非空的情形则出现在 , 一个非对称之开放形式系统之中 , 也即在数学上将数域进行扩张 , 在物理上认定真空非空 。 如果进一步拓展 , 将出现数学上的负集合 。 也即 , 非空集合的存在 , 是负集合存在的先决基础 , 并进一步出现正和负的非空集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