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自体动静脉内瘘选择比例偏低?许冬梅教授告诉你原因

我国慢性肾脏病发病率极高 , 每 10 人中约有 1 人为慢性肾脏病患者 , 其中一部分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 进入血液透析 。 目前我国透析患者约有 80 万人 , 其中接近 90% 为血液透析患者 , 各个透析中心人满为患 。
血液透析过程中 , 血管通路的建立是重要环节之一 , 丁香园就此采访了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肾内科主任许冬梅教授 , 对慢性肾脏病透析的血管通路规范化管理进行了深度解析 。
血管通路:慢性肾脏病透析重要一环
建立合适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前提条件 , 对于获得最佳治疗至关重要 。 血液透析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透析通路 , 包括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移植物内瘘(AVG)、中心静脉置管(CVC) 。
目前全国透析中心达 5000 余家 , 部分存在血液透析不规范的问题 , 尤其是血管通路的管理方面 , 目前存在很多问题 。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中 , 由于血管通路出现问题而住院 , 进行血管通路重建或球囊扩张治疗 , 约占出院患者的 1/3 。 因此血管通路的规范管理 , 对于提高患者长期预后 , 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十分关键 。
自体动静脉内瘘比例较低:血管通路管理尚不规范
对于首次透析血管通路的选择 , 无论是国际的 KDIGO 指南 , 还是国内的血液净化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 均推荐尽量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 , 要求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 自体动静脉内瘘应占 80% 以上甚至达到 90% 。 带涤纶套、隧道的中心静脉置管应小于 10% , 剩余 10% 则采用动静脉人造血管的动静脉内瘘 。
但是在实际临床中 , 国内外文献报道显示 , 首次使用血管通路进行透析的患者 , 中心静脉置管占比达 60% 。 国内部分透析中心数据也显示 , 带涤纶套、隧道的中心静脉置管比例达 30% 甚至更高 , 自体动静脉内瘘比例相对偏低 。
【血管|自体动静脉内瘘选择比例偏低?许冬梅教授告诉你原因】其原因与慢性肾脏病管理不规范密切相关 。 临床管治过程中 , 患者需要建立血管通路时未及时建立 , 直至尿毒症出现严重并发症 , 如心衰、严重酸中毒、严重高钾血症时 , 采用中心静脉置管进行应急透析后 , 再建自体动静脉内瘘 , 造成首次使用动静脉内瘘比例偏低 。 部分中心甚至 100% 首次透析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置管进行过渡 。
加强基层培训:血管通路管理亟需规范化
血管通路规范化管理任重道远 , 首先在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管理过程中 , 应明确不同分期患者的不同治疗重点:对于慢性肾脏病 1-3 期 , 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进入 4 期后 , 贫血、钙磷代谢紊乱等并发症相继出现 , 需重点治疗;在 4 期末 5 期初 , 则应及时建立血管通路 , 为透析做好准备工作 。
对此需要加强基层培训 , 让不同血液透析中心的所有医护人员了解、掌握血管通路 , 从血管通路的评估、建立、监测、使用、维护各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 。 为患者建立循环通路时 , 应以自体动静脉内瘘为主 , 对于血管条件不佳 , 无法建动静脉内瘘者 , 也可选择人造血管内瘘 。 透析过程中出现血流不充分 , 则应及早干预 , 可行腔内球囊扩张等 , 使患者达到足够血流量 , 进行充分透析 。
小结
我国血液透析的需求逐年升高 , 许冬梅教授着眼于血管通路管理尚不规范的现状 , 提出了自体动静脉内瘘比例过低的问题 , 并解析了产生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 相信随着从事血液净化的医务人员对于血管通路认识的进一步加深 , 血管通路的管理能够更加规范 , 从而提高患者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 。
头图来源:站酷海洛
内容审核:陈静、刘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