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今天的教育落伍了”,余秋雨新书反对死记硬背,称太多孩子被“扭曲”
本文图片
28年前 , 凭借着散文集《文化苦旅》 , 余秋雨成为了华文世界风靡一时的作家 , 这本书一度洛阳纸贵 , 甚至有人将其称为印刷量最大的现代华文文学书籍 。
在这本书中 , 有着他当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思考 。
如今 , 28年过去了 , 余秋雨依然在思考“文化”这一命题 , 只是这一次他把聚焦点对准了青少年这个群体 , 推出了《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课》一书 。
此前 , 在喜马拉雅平台上余秋雨开通了名为《中国文化必修课》的音频节目 , 虽然不乏宏大艰深的主题 , 收听人次却已经超过了六千万 。 在这档节目中 , 他经常讲的一句话是:
“ 中国文化是奔流不息的大江 , 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 。 ”
本文图片
这句话 , 也道出了他如今将读者群聚焦在年轻人身上的原因 。
余秋雨认为:文化是不断往前走 , 不断往前奔流的 , 这就需要靠年轻的生命来创造 。 以中学生为主的青少年可以通过引导 , 奠定基本的人文素养 , 不管未来从事什么职业 , 都会收益终生 。
从这一点上说 , 余秋雨通过这些课程 , 希望告诉年轻一代如何在新的时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
在这些课程里 , 也不乏一些乍一听颇有挑战性的言论 , 比如他认为古诗要尽量少背;比如他觉得孩子在写作中应该少用成语;比如他说现在很多和文化有关的课程过于纠结在细节上;再比如他还说今天的教育落伍了 , 有些孩子被“扭曲”了 。
当然 , 余秋雨不仅仅是抛出自己的观点 , 他也有实打实的论证 。
本文图片
扫描二维码 , 即可购买
1
今天的教育落伍了
通过这些年对整个教育体系的观察 , 余秋雨觉得包括语文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普遍存在压抑孩子们创造力的问题 。
他说自己在上海戏剧学院做院长招生的时候 , 有一个标准 , 就是生源最好没有在工人文化宫和少年宫里学过过多的表演 。 “我们一定是希望单纯的、没有被扭曲的那些孩子交给我们教育 。 ”
为什么说有些孩子“被扭曲”了呢 , 余秋雨觉得这些孩子背了太多条条框框的书 , 同时也缺少了异想天开的创造力 。 以表演为例 , 好的演员不是靠教学学会的一切 , 而是靠好的老师挖掘出对方的天性 , 保护好孩子们的天性 。
即使还没有上美学课 , 孩子们也已经知道夕阳非常美丽 , 秋天的枫叶也有其特有的美感 , 这些没有人教 , 是天性中自带的 , 老师应该保护、弘扬和整理这些天性 , 让孩子们在精神领域得到提升 。 而不是让孩子们潜藏在心底的道德良知、文化素质和审美素养受到一般化、标准化、庸俗化的普及 。 余秋雨认为 , 教育在今天可能要走向新的领域 , 就是要发掘每一个人不同的天赋和不同的良知 , 帮助他们慢慢恢复到自己作为一个优秀的人的地位 。
余秋雨说 , 他见到过无数背得出好多东西的人 , 但最后很多都是废物 。 而创造能力 , 从小的时候如果被扼杀以后 , 也可能成为庸才 。 所以在教育中要保护好孩子们天性中的创造性 , 在这个基础上去培养他们 。
“他们有时候看上去很不符合规范 , 不符合我们的规则 , 但是难道我们的规范都对的吗?我们可以对他们做一些启蒙 , 但是千万不要维护我们非常糟糕的东西 , 去框住他 。 ”余秋雨认为 , 孩子们的创造性 , 是很多成年人都不如的 , 因为成年人可能已经被扭曲、被规范化了 。
扫描二维码 , 即可购买
2
我的博士生只需要背诵50首唐诗
古诗要尽量少背
除了对教育体制的整体观察 , 余秋雨还特别涉及了语文教育的部分 。 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语是 , “熟读唐诗三百首 , 不会作诗也会吟” 。 尽可能多的背诵古诗早已成为很多家长心中根深蒂固的想法 , 尤其是近两年颇火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 , 更让古诗词的热度回温 。 但余秋雨却并不认为应该大量背诵古诗词 , 他甚至说 , 他对自己带的中国文化史博士生的要求 , 也只需要背诵50首唐诗 。 这样的要求似乎连很多小学生都可以完成 , 余秋雨对此又作何解释呢?
首先 , 余秋雨并不主张让孩子们死记硬背 。 他认为孩子的思维是处于创造阶段 , 这个时间并不长 , 但在这个阶段里 , 孩子们其实自发带有诗歌潜质 , 比如童话意识和浪漫想象 。 而此后因为太多的规范和压迫 , 才让很多本有诗人潜质的孩子 , 变成平庸的人 。
只是背诵古诗 , 余秋雨认为显摆的是记忆力 , 但却可能让古诗挤走了孩子与生俱来的诗人潜质 。 孩子们的脑子里会因为只是背诵而被设定了许多禁区 , 所以应该尽量少背古诗 。
本文图片
2012年10月 , 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了秋雨书院 , 专门培养博士生 。 而这些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博士生 , 余秋雨对他们背诵唐诗方面的要求仅是50首 , 背诵之外 , 他还列出了希望博士生熟读的另外40首唐诗 。 而对于其他学生 , 他说要求可以放更低 。
反对死记硬背的余秋雨鼓励的是什么呢?就是创造性 。 “我真的见到过无数背得出好多东西的人 , 最后很多都是废物 。 而创造能力 , 从小的时候如果被扼杀以后 , 也可能成为庸才 。 ”
余秋雨说 , 如果自己当中学语文老师 , 他会让孩子们尽可能多的把时间放在写作上面 , 在写的过程里 , 读的东西也会活起来 。
很多家长会问他 , 为什么孩子背了那么多古诗 , 语文成绩却没有提高?余秋雨认为 , 答案就在于缺少写作的练习 。 对孩子来说 , 写作可以全盘皆活 , 通过写 , 知识就可以内化 。 “所以不要老是背 , 而是要写 。 ”
本文图片
3
在写作时不要过多使用形容词和成语
那么孩子们在写作时要注意什么呢?余秋雨的建议是 , 要质朴、要戒掉滥情、要戒掉议论、要减少抒情 。
他认为 , 现在学校教育总是教形容词和成语 , 这些可以学一点 , 但文章中要尽量少用 。 “现在的孩子们写作抒情太多 , 议论太多 , 这是写作的大忌 。 ”他还讲述了自己曾去一所大学参加校庆 , 几个领导讲话里全是“金秋十月 , 桂枝飘香 , 莘莘学子 , 欢聚一堂”之类的词语 , 听起来其实很好笑 。
余秋雨建议家长在引导孩子写作和演讲时 , 要学会使用自己的语言 , 而不是一再使用别人已经用过10万次、100万次的成语和形容词 , 要努力找寻自己的创造发明 。 在质朴叙事过程中 , 引起读者自己的情感抒发和读者自己的议论 。
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今后未必是文学家 , 但从一开始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文学素质 。
4
别总给孩子讲宫斗
讲中国文化要有大格局
多年来 , 余秋雨的研究始终与“文化”二字分不开 , 他究竟是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 , 又觉得应该如何给年轻一代去普及中国文化的概念呢?
余秋雨也收看和收听了很多谈论文化的节目 , 他认为这其中的大部分节目都存在“因小失大、舍本求末”的问题 。
主讲人总是在某个细节里进行讲述 , 一讲讲半年、一年 。 其中不少内容还带着强烈的地方文化骄傲 , 某个村庄很重要 , 某个地方文化很不错 。 余秋雨反对这种授课方式的原因是 , 他觉得这样把年轻人的格局做小了 , 也容易让听众厌倦失去兴趣 。
本文图片
那么在余秋雨眼中 , 应该如何讲述中国文化呢?
他提倡要把这个课题做大 , 提出大问题 , 把文化带回其本来的面目 。
比如可以和孩子们讨论为什么其他古文明都灭亡了 , 但中国文化没有 , 这样的课题要比讲皇宫里两个妃子的争斗更有长久的吸引力 。
“我们以为搞阴谋诡计 , 搞斗来斗去 , 比杀了多少人对孩子更有吸引力 , 其实不是 。 就像我们生活当中的人一样 , 一个最有吸引的人 , 一定是大格局的 , 小鼻子小眼的人不会有永久的吸引力 。 ”
5
不远征、不走极端
【余秋雨|“今天的教育落伍了”,余秋雨新书反对死记硬背,称太多孩子被“扭曲”】是中国文化长寿的原因
在讲述中国文化这个大课题的时候 , 余秋雨也有自己的次第建议 。
他认为首先得告诉学生们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 。
在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四个文明中 , 他说中国文化的排位大概是第四 , 但其他两个古文明相继灭亡消逝 , 中国文化后来变成了唯一 。
此后在明代时 , 中国文化再次被欧洲文明超越 。 这些大的框架要先告诉学生 , 便于孩子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 。
在建立框架之后 , 余秋雨特别强调要多讲述的是中国文化长寿的原因 。
这个问题最简单的答案是 , 尽管中华民族里有过许多次内战 , 但皇帝气魄再大 , 也从不远征 。 其他古文明在互相征战过程中 , 将对方的文化也消灭了 。 但中国的内战中 , 作战双方从不会想要毁掉对方的文化 。 比如诸葛亮是中国文化捍卫者 , 曹操同样也是 , 他们只是争夺中国文化的主导权 。
本文图片
除了不远征 , 余秋雨认为中国文化长寿的原因还有一点是不走极端 。
中国文化中流行的是中庸之道 , “中庸”中的“庸”并非庸俗之意 , “中”指的是中间值 , “庸”指的是取寻常态和延续态度 。 一个人做事情 , 如果能考虑到中间值、寻常态和延续态的话 , 要做的事就可以走通 。
而儒释道三家则代表着中国的这一哲学思维 。
儒家文化讲仁义讲道德 , 要求人们要做君子 , 不要做小人 。 君子的特点有与人为善、温良恭俭让等等 。
佛家则要人们看空名利 , “空”并非没有的意思 , 就像海阔天空四个字 , 其实反而变得更自由 , 把学佛前的各种索要来堆在身上的东西如何能卸下 , 才可以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
道家强调的是天体和身体 , 天体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是大宇宙 , 而身体则是小宇宙 , 二者调顺则是天人合一 。
以上这些内容及观点 , 在《给青少的中国文化课》中 , 余秋雨有着更为详细的论述 。
本文图片
在这套书中 , 他还给出了自己认为的青少年应该了解的中国文化知识点 , 包括30余位关键人物 , 50余部经典作品和百余个文化常识 。
余秋雨希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和学习 , 让青少年在人生关键期与中国文化相遇 , 逐渐成长为拥有个人魅力的人 , 汇入中国文化奔流不息的大江中 。
余秋雨首次面向全国青少年系统讲授
中国传统文化
1条历史脉络
30+关键人物
50+经典作品
100+文化常识
历史、文学、美学、哲学
多维度共享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
在人生关键期与中国文化相遇
本文图片
推荐阅读
- 腾讯控股的保险代理平台“微保”被深圳银保监局处罚
- 台风|今年第7号台风“海高斯”生成 或将明天登陆我国广东沿海
- 被指“双标”特斯拉无奈服软 拼多多是最后赢家吗?
- 未来的大学生活“长啥样”? 来看学长为你写下的万字指南
- 吃鸡将迎来寻宝玩法?新地图遍地宝藏,“古老秘密”开启冒险
- 小区公共收益成为一笔“糊涂账”?定期公开收支是关键
- 《杀手3》“难寻目标”模式回归!幽灵模式被取消
- “光盘打卡”小程序火了 激励年轻人节约粮食
- 科学探索|揭秘星际物种起源:多个行星孵化器组成“生命之树”
- 识别“95”号段中的“李鬼” 这些小技巧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