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思念|三个“外国人”,是怎么接力把秦国抬上天的?,商鞅、张仪与范雎

战国历史 , 就是秦国的崛起、奋进史;而在这个过程中 , 除了掌舵的秦王外 , 对秦国贡献最大的还有三位秦相:商鞅、张仪与范雎 。
这三个人都不是秦国人 , 而且他们为秦国服务的时段也很有意思:商鞅(公孙鞅)公元前361-338年 , 张仪公元前333-310年 , 范雎公元前270-255年(张、范两人之间 , 掌握秦国大权的是外戚魏冉) , 三个“外国人”几乎是以“接力”的方式 , 联手推动了秦国一步步走向强盛 。
那么 , 他们各自在秦国的历史上扮演了什么角色?为什么这三个“外国人”能左右秦国的发展?下面依次道来 。
寂寞的思念|三个“外国人”,是怎么接力把秦国抬上天的?,商鞅、张仪与范雎
文章图片
公孙鞅(商鞅):秦国崛起的引路人 , 秦王朝的奠基者
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作用 , 可以用“脱胎换骨”四个字来形容 。 公孙鞅入秦前 , 秦国偏居西陲 , 长期被以魏国为首的三晋打压 , 甚至还出现过数十万人被吴起的数万人击败的惨烈经历;公元前362年 , 秦孝公即位时 , 秦国沦落到备受中原各诸侯国歧视:
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 , 淮、泗之间小国十馀...皆以夷翟遇秦 , 摈斥之 , 不得与中国之会盟 。
中原各国 , 无论大小 , 都把秦国视同蛮夷 。 所以时年21岁的秦孝公决定奋发图强 , 甚至对全天下宣称 , 谁能让秦国强大起来 , 自己愿意给他“尊官、分土”的待遇 。
重赏之下 , 必有勇夫 。 在魏国郁郁不得志的公孙鞅 , 携带着李悝的《法经》 , 以及在魏国的所见所学来到了秦国 。 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 , 并非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冒进之举 , 而是依据当初李悝变法的理论、经验与实践 , 结合秦国文明落后、地贫人稀、制度僵化的现实 , 建立起了以法令为依据、以赏罚为工具 , 将功名利禄与农战功绩挂钩;再加上郡县制、连坐制 , 将各阶层牢牢捆绑在君主的意志之下 , 打造成了一部有序运转的国家机器 。
可以说 , 商鞅变法 , 让秦国站在魏国这个战国初期巨人的肩膀上 ,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 变法施行短短十年后 , 秦国变了一副模样:
行之十年 , 秦国道不拾遗 , 山无盗贼 , 民勇于公战 , 怯于私斗 , 乡邑大治 。
商鞅变法 , 是战国时期力度最强、范围最广、执行最为彻底的法家变革 , 甚至可以被称为整个中国古代最系统、最成功的改革(没有之一) 。
而其后秦国再度与魏国交手 , 被按在地上摩擦的就是后者了 。 公元前340年 , 商鞅率秦军夺回了河西之地 , 标志着秦国正式打破魏国的压制 , 由此冲出关中、杀向中原;各国从此再无宁日 , 遭受秦国虎狼之师上百年的不间断蚕食 。
而在商鞅死后 , 他的变法并没有被废除 , 秦国继续在他设计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 最终一统天下 。 其后 , 秦始皇以秦国的变法实践为基础 , 结合李斯、韩非子等人的补充 , 初步建立起了其后中国封建时代大一统王朝的制度框架 。 商鞅不仅在秦国历史上无人可及 ,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上也具有开天辟地的重要地位 。
寂寞的思念|三个“外国人”,是怎么接力把秦国抬上天的?,商鞅、张仪与范雎
文章图片
张仪:以连横破合纵 , 秦国对外战略的破局者
张仪为秦国的最大贡献 , 就是打破了齐、楚联盟 , 解决了秦国东出的最大障碍 。
在秦国拿下河东后 , 魏国一蹶不振 , 天下格局变成了秦、齐、楚三强并立的局面 。 齐国自不用说 , 通过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 把魏国拉下了头号强国的宝座 , 赵、韩及周边各国纷纷来朝 , “於是齐最彊於诸侯 , 自称为王 , 以令天下 。 ”在公元前314年 , 齐国还趁着燕国内乱 , 用时50天占领燕国 。
楚国的实力则更不容小觑:齐国强是吧?那我就修理修理你 , 看看谁才是真正的老大 。 公元前333年 , 出于对齐、魏国互相称王不忿 , 楚国挥师北上 , 在徐州击败如日中天的齐军;公元前323年 , 楚国将领昭阳在襄陵击败魏军后耀武扬威 , 其后调转矛头动向攻齐 , 齐王靠着纵横家陈轸的帮助劝退楚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