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思念|三个“外国人”,是怎么接力把秦国抬上天的?,商鞅、张仪与范雎( 三 )
文章图片
范雎对秦国的第二大贡献:驱除“四贵”、收回王权 。
所谓的四贵是秦昭襄王的四位亲属:舅舅穰侯魏冉、华阳君羋戎 , 弟弟高陵君、泾阳君 。 秦昭襄王继位30多年来 , 在母亲宣太后的主导下 , 秦王的权利受到了很大制衡 , 正如范雎所言:“穰侯出使不报 , 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 , 高陵进退不请” 。
这样的局面其实很危险:战国以来 , 那些王权被分散的诸侯国几乎都会自我削弱 , 比如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分权给儿子 , 自己落得饿死的下场 , 赵国也失去了更上一个台阶的机会;孟尝君在齐国权势滔天 , 最终他为了争权 , 竟然鼓噪各国伐齐 , 为乐毅当起了“带路党” 。
如果说雄厚的国力奠定了秦国的发展下限 , 那么 , 集中王权、规避风险 , 则关乎着秦国的成长上限 。 在范雎的鼓动、策划下 , 公元前266年 , 秦昭襄王废掉母后 , 将魏冉、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全部驱逐 , 从此将大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
大权在握 , 反过来又是落实“远交近攻”战略的组织保证 。 4年后 , 在抢占中原制高点—上党地区的过程中 , 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 , 一举将这个东方头号军事强国打得只剩半条命 , 此后的秦国 , 基本上已经没了对手;秦昭襄王死后四年 , 嬴政接位 , 秦国统一天下的目标已触手可及 。
因此 ,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商鞅、张仪、范雎三人 , 是联手推动秦国迈向统一之路的头号功臣 。 同时 , 从上文我们可以发现 , 他们的来源地出奇的一致:魏国 。 这一怪像的出现 , 其实存在着必然性 。
文章图片
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 , 秦国君主的意图深藏玄机
商、张、范三人 , 都是魏国贵族政治的弃子 。 自从魏文侯去世后 , 也许是对本国的实力过于自信 , 魏国统治者逐渐失去了进取心 , 贵族政治再度复辟 , 连续几任魏相都出自贵族;魏武侯即位后不久 , 当时最为顶级的的政治家、军事家吴起 , 被魏相公叔痤设计逼走 。
而卫国人公孙鞅来到魏国后 , 恰好选择了在公叔痤手下效力 , 不过一直得不到举荐 。 直至弥留之际 , 考虑到这位奇才已经不会危及自己地位 , 公叔痤才向魏惠王大力推荐;但事出突然 , 公孙鞅压根没进入魏王的法眼 。
张仪虽为魏国人 , 但他根本没有进入魏国朝廷的考虑范围:“仪游诸侯无所遇 , 困于楚” , 靠着苏秦的帮助才来到秦国 。
而范雎则是去秦国逃命的 。 魏相魏齐轻信谗言 , 认为范雎向齐国泄露本国机密 , 因此不问青红在白 , 将其打得半死 , 甚至让食客向其身上撒尿羞辱 。 为了活命 , 范雎改名换姓 , 跟随秦国使者王稽逃离了魏国 。
魏国而这三人离开魏国后 , 无一例外把魏国当成了头号报复打击的对象 。 魏国的陨落 , 正是拜自己人所赐 。
文章图片
秦国为何能够对外来人委以重任 , 甚至将国家发展大计全盘相托?所谓穷则思变 , 在公孙鞅入秦之前 , 秦国“地方千里者有五 , 而谷土不能处二 , 田数不满百万” , 就是地广人稀、土地贫瘠;没有实力 , 对外也是有心无力 , 时常被各国羞辱 。
若一个人已经退无可退 , 就不会有所顾忌 。 国家亦如此 , 因此秦孝公才愿意将改革大业全权交给公孙鞅操办 。 而由此尝到甜头后 , 其后秦国对各国人才一直持开放、欢迎的态度 , 并依靠这种人才红利保证了国家战略的不断更新 。
任用外人来制定国家战略还有一个好处:削弱本国的既得利益群体 。 一个国家在同一个轨道上行进太久 , 就会滋生一批既得利益者 , 为了维护现有权益 , 这些人天生对改革抱敌视态度;而任用在本国没有裙带关系、没有利益纠葛的“外国人” , 则是秦国君主用来重新切割蛋糕、保持政权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 甚至屡试不爽 。
推荐阅读
- 符号帝国|活了349岁,写《道德经》的是哪个?,历史上有三个“老子”
- 大官主|曹操这哭堪称千年一哭,盘点三个让曹操哭泣的人
- 半壶老酒|这布局中存在三个变数,刘备不得不留了两招后手,让关羽镇守荆州
- 株株的生活|最后一个让他后悔万年,悟空三个身份:第一个被世人嘲笑
- 历史神秘事|第三个最严重,关羽犯了3个错误
- 历史小艾米|突然出现后,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三国中改变历史走向的三个小人物
- 回想往昔|三个月内强娶40名女子,被铁木真后代暗杀,元朝最能打仗的将领
- 猴哥解说|但这三个姓不必说,“敢问贵姓”?普通人都得说“免贵”
- 画笔中的历史|一个成为曹魏名将,其他两个都是政治斗争失败者,曹操的三个养子
- 大咖说史|诸葛亮家族的三兄弟为何分别效忠三个不同的国家?原因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