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缘|这些无意成为书家的北大教授们,各自的笔墨功夫皆不俗

北大当时的教授们 , 性格鲜明 , 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 他们的共同点是 , 文人的脾性 , 另一个共同点是 , 各自的笔墨功夫皆不俗 , 虽然无意成为书家 。
一 鸣
对于鲁迅书法印象最深的 , 就是可以作为标志的“金不换”毛笔 , 碑帖相融的文稿 , 极其精彩 。 可以看出渊源所在:一是颜真卿 , 二是赵之谦 。 鲁迅是在抄古碑和写文稿中锻炼了出色的书写能力 , 按照时下流行的话来说 , 就是“日常书写” 。 殊不知 , 鲁迅乃当时最杰出的旧体诗代表作者 , 另外还有郁达夫、李叔同、苏曼殊等 , 他们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句 , 比如鲁迅的“愿乞画家新意匠 , 只研朱墨作春山 。 ”“寄意寒星荃不察 , 我以我血荐轩辕 。 ”广为传颂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以及此处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图1) , 苏曼殊有“多情漫向他年忆 , 一寸春心早已灰” , 郁达夫则是“曾因酒醉鞭名马 , 生怕情多累美人 。 ”李叔同有经典代表作“一壶浊酒尽余欢 , 今宵别梦寒 。 ”皆可与古人相颉颃 。
墨缘|这些无意成为书家的北大教授们,各自的笔墨功夫皆不俗
文章图片

鲁迅 对联 (图1)1918年2月10日 , 旧历除夕这天 , 《鲁迅日记》里第一次出现了刘半农的名字 。 就在同一年 , 刘半农第一个提出用“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 。 汉语中没有字与英语“She”相对译 , 最初翻译“She”时 , 常译成“他女”、“那女的” 。 由于“她”是常用词 , 往往造成连篇累牍的“他女”“那女的” , 看上去和读起来都十分别扭 。 在书法方面 , 令人称奇的是 , 刘半农取法汉简和写经(图2) 。 当时汉简刚刚批量出土 , 与甲骨文、敦煌写经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 , 此三者无一例外的都是很小的字迹 , 借助放大技术 , 成为合适的临摹对象 , 改变了二十世纪的书风 , 影响一直持续当下 。 这说明刘半农是非常敏锐的 , 难能可贵的是 , 他把汉简和写经体巧妙结合起来 , 独具一格 。 当时写汉简的还有钱玄同 , 也是特立独行之人 。
墨缘|这些无意成为书家的北大教授们,各自的笔墨功夫皆不俗
文章图片

刘半农 信札 (图2)辜鸿铭言行怪诞 , 故被人称为“狂生怪杰” , 他自己就说:“生在南洋 , 学在西洋 , 婚在东洋 , 仕在北洋” 。 辜鸿铭生得高鼻大额蓝眼睛 , 一副欧人相貌 , 且饱喝西洋墨水 , 却生就了一颗难得的“中国心” , 对于中国文化极其热爱 。 辜鸿铭在语言方面很有天赋 。 其英文水平出众 , 林语堂赞誉极高 , 认为“二百年来未见出其右者” 。 辜鸿铭还精通诸如法、德、俄、日文和拉丁、希腊两门古语 。 凡所居住的地方 , 都能说一口地道的方言 , 如厦门话、广东话、上海话、北京话 , 张口即是 , 与当地人毫无二致 。 1913年 , 辜鸿铭和泰戈尔一起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 辜鸿铭一生事迹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在于沟通中西文化并诉诸于翻译事业 。 为了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孔孟哲学 , 精神道义 , 他勤于写作 。 辜氏一生著述颇丰 , 且多用流利的英文写成 , 其目的即在于使西方人了解 , 并通过了解进而尊重中国文化 。 辜鸿铭书法(图3)学过王羲之、颜真卿 , 但没有系统化地训练 , 在笔法方面显得法度略有缺失 , 如“法”字末点离位 , “天”字捺画虚弱 , “尽”字四点雷同 , 但整体观之 , 性情十足 , 不为陈法所拘 , 主要体现在字形处理上 , 如“敬、祖、忠”三字 , 特别灵动活泼 , 没有那种职业书家精熟到位的习气 。
墨缘|这些无意成为书家的北大教授们,各自的笔墨功夫皆不俗
文章图片

辜鸿铭 题词 (图3)对于卓君庸这个名字 , 可能不太熟悉 。 如果说 , 卓君庸是林徽因的姑父 , 马上就会联想起很多人事 。 选择章草 , 无疑是高难度的 , 带有专业色彩 , 说明作者偏于古雅的爱好 , 相类似的人还有沈从文 。 卓君庸倡导学书者必学章草(图4) , 尤宜切用和便写 。 很多写章草者 , 风格清雅秀丽 , 卓则能自成一家 , 笔画粗重而不显臃软 , 强调拙朴之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