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歷史|鸡都经历了些什么?,从神兽到食物( 二 )


02
杀鸡为黍
古人爱吃鸡 , 招待好友也多是用鸡 , 元代王祯所撰《王氏农书》中就有“古人多以鸡黍为馔 , 贵其色味之美也 。 ”这样的评语 。 我国清代的大才子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断言:“鸡功最巨 , 诸菜赖之 。 如善人积阴德而人不知 。 ”
据史料记载 ,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在锡山南面设有一座大型的养鸡场 , 当年越国准备攻打吴国的时候 , 越王勾践就下令宰杀群鸡 , 以此来给出征的将士们壮行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中介绍 , 齐国的公务员每日的公务餐标准就是两只鸡 。 “公膳 , 日双鸡” , 这种待遇看着很诱人 , 但也有可能因为执行公务不到位而引起血案 。
历史上嗜食鸡肉的名人中最荒唐的 , 大概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楚的第二位国君马希声了 , 据《资治通鉴》描述:马希声还在武安、静江节度使的任上就听说后梁太祖朱温天天可以吃鸡 , 对此他很是羡慕 , 等到他继位之后 , 就马上命令膳房每天杀五十只鸡供他食用 。
父亲马殷下葬那天 , 他自然是不能缺席的 , 可是群臣们都早早地到了 , 却只见他慢悠悠地吃完了几大盘鸡汤之后才心满意足地站起来参加葬礼 。 前吏部侍郎潘起不禁讥讽他说:“从前阮籍居丧的时候吃蒸小猪 , 看来你和他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另一位被人记录在册的吃鸡小能手就是齐景公 , 《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记载齐王爱吃鸡爪子 , 每次吃的时候一定要一口气吃上几千只鸡爪才能满足 。
如果这几段历史都是真的 , 那么当时中国人的养鸡场规模之大 , 令人不禁咋舌 。
03
鸡犬相闻
其实在先秦时期 , 中国已经出现了专业的食用鸡养殖场 , 上面已经介绍了越王勾践的养鸡场 , 另外西汉时期刘向的《列仙传》中对此进行过更细致的记录 , 在他的笔下描述了一位那个时期的养鸡专业户——祝鸡翁 。
祝鸡翁是洛阳人 , 住在尸乡北山的山脚下 , 在这里他专职养鸡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了 。 他养的鸡数量有一千多只 , 为了方便喂养 , 他给每只鸡都起了名字 。 这些鸡晚上就栖息在树上 , 白天则各自分散觅食 。 如果他想招引鸡 , 只需要叫鸡的名字 , 鸡就会应声而来 。
【水煮歷史|鸡都经历了些什么?,从神兽到食物】春秋时期 , 普通农户人家养鸡应该是很普遍的现象 , 老子在《道德经》中宣传他的“小国寡民”思想就借用“邻国相望 , 鸡犬之声相闻 ,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这样的语句来说明他理想中民众的生活状态 。
古时的文人都大力提倡民众饲养家鸡 , 《孟子·尽心上》有载:“五母鸡 , 二母彘 , 无失其时 , 老者足以无失肉矣 。 ”
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 , 封建统治者不得不“重农抑商” , 因此政府同样提倡民众饲养家禽 。 《汉书·循吏传》中说 , 汉宣帝时期 , 渤海郡发生了饥荒 , 导致盗贼四起 , 皇帝任命已经七十多岁的龚遂为渤海太守 。 龚遂临危受命 , 上任后他发现当地的居民喜欢从事工商业 , 轻视农业生产 , 于是鼓励百姓务农:“令口种一树榆 , 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 , 家二母彘、五鸡 。 ”在他的劝勉下 , 郡中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
04
鸡不三年 , 犬不六载
看过《鬼吹灯·怒晴湘西》的朋友应该对里面的那只怒晴鸡印象深刻 , 这只五彩雄鸡已经活了差不多六年时间 , 因此它的主人不顾众人的劝阻 , 执意要宰杀它 , 众人不解何故 , 和鸡主攀谈过后 , 对方才告诉众人:“此鸡非鸡 , 乃是妖物 , 你们这些后生 , 难道没听过‘犬不八年、鸡无六载’之理?”
“犬不八年、鸡无六载”这八个字据说来自西汉学者京房撰写的《易妖占》中 。 不过清代学者袁枚在他创作的《子不语》道:“《搜神记》有‘鸡不三年 , 犬不六载’之说 , 言禽兽之不可久畜也 。 ”
这句话不管谁说的才是原版 , 都说明了古人一直在担忧的一个问题:鸡、狗和人相处久了 , 都有可能发生反常的事情 。 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明确地指出“凡物岁久则为妖 。 得人精气多 , 亦能为妖 , 此理易明 , 无足怪也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