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勇|评论 | 顾建平《可信度与戏剧效果》( 二 )


这篇小说的重心是写葛勇复仇 , 但标题却是“君子” , 作者想表达的主题绝不仅仅限于复仇 。 小说结尾 , 葛氏兄弟遇到一群少年在欺负一个少年 , 葛勇挺身而出却遭遇围攻 , 葛强这个在极端状况下善于委曲求全的君子 , 忍无可忍愤而出手 。 意外的是 , 最后劝他冷静忍耐的却是一贯冲动的弟弟葛勇 。
小说名改叫“兄弟”或许更恰当 。 葛强葛勇两个同母异父的兄弟 , 他们的关系是微妙的;内心的道德律令告诫葛强要表现得像个兄长 , 但碍于同母异父 , 他又有诸多顾忌 。 夜摊的一场大酒和归途的一场打斗 , 让葛强从正人君子还原为有七情六欲有火气血性的凡夫俗子 , 而葛勇 , 则由一个浪荡公子变得隐忍并能换位思考 , 平添了几分君子相 。
英国作家毛姆的随笔集《观点》里有一篇专谈短篇小说 , 在分析了莫泊桑的《项链》之后 , 他说:“作家并非只是忠实地记录生活 , 而是要将生活演绎成戏剧 , 因此 , 他宁愿牺牲可信度也要照顾戏剧效果 , 他所面临的考验就是既能让读者觉得可信又能实现艺术效果 。 ”他在说这番话之前提到了这一点:“如果当初这可怜的女人理智一点 , 马上就告诉朋友项链丢了——小说里没有给出说得过去的原因 , 解释她为什么不这么做——当然 , 如果这样也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 。 ”其实 , 莫泊桑完全没必要为此提供解释 , 可能是爱面子的性格 , 可能是当时的风气或某种情境 , 让玛蒂尔德这样做了 , 任读者去猜想 。 照此 , 《君子》的读者也同样可以问:“葛勇为什么不在十年前年轻力壮的时候复仇呢?这样他就遇不上小咪了 , 范成斌也不会被石板压断了腿 。 ”这样问不是好奇 , 也不是较真 , 纯粹是找碴了 。
在实际情形中 , 牺牲了可信度也意味着戏剧效果的减弱甚至丧失 , 因此小说家必须经受得起在获得可信度的基础上实现艺术效果的考验 。 在这里 , 我们用得上十六世纪意大利批评家卡斯特维特罗的那句名言:“欣赏艺术 , 就是欣赏困难的克服 。 ”
[ 作者系评论家 , 本刊副主编 ]
本文刊载于《小说选刊》2020年第8期
葛勇|评论 | 顾建平《可信度与戏剧效果》
本文插图

葛勇|评论 | 顾建平《可信度与戏剧效果》
本文插图

葛勇|评论 | 顾建平《可信度与戏剧效果》
本文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