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被同行骂惨,交易额仅次于阿里,贝壳要去收割美国韭菜了?
文章图片
01
在中国 , 买房子绝对是一件大事 。
如果是在鹤岗弄一套也就罢了 , 几万块的总价不至于伤筋动骨 , 要是想把家安在一线城市就惨了 , 首付得掏光三代人的积蓄、后面至少还跟着几十年的贷款 , 大部分普通人家都得脱一层皮 。
就算是钱筹够了也不能安生 , 看房、选房再到买房 , 每一个步骤里都有不少学问:位置哪里好?楼层怎么选?户型、配置、贷款、税费、合同 , 乱七八糟的细节一大堆 , 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最省心 。
在置业大军的推动下 , 这些年房产中介“野蛮生长” , 行业大哥都要去上市了——
上个月底 , 贝壳找房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招股书 。 这可是个大家伙 , 2019年交易总额2.1万亿元 , 仅次于马爸爸的阿里 。
文章图片
在很多人眼里 , 这个时候赴美上市并不是一个好时机:美国对中国的态度越来越蛮横 , 逆全球化、新冷战开始被讨论 , 疫情没停经济先停了……
但贝壳老板左晖对此似乎并不以为意:“我们更认为一个成功的IPO取决于公司的价值而非其他” 。 这种场面话听听就好了 , 贝壳为啥这么急迫?
自有原因 , 咱们慢慢说 。
02
往前推二十年 , 这种雁过拔毛、躺赚的好事还轮不到他 。
从1998年开始 , 国家逐步取消了福利分房 , 房子可以买卖了 , 有不少心思活络的人精盯上了房屋中介这门生意 。
那个时代的中介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 身上多少都带点江湖气 。 无论是卖房还是租房 , 坑蒙拐骗的下作手段多了去了 , 不少人都吃过大亏 。
就拿房屋交易来说吧 , 那时买卖双方想见面可是个难事 , 中介为了多赚差价 , 基本上都会拼命拦在中间 , 低买、高卖 , 全凭一张忽悠的嘴 。
就算事情败露也不怕 , 一辆呼啸驶来的面包车上至少能坐下五六个暴躁老哥 , 几个人下车一围 , 这合同你签还是不签?
租房的门道就更深了 , 收完房租就消失、中间找理由强行赶人、最后再用霸王条款克扣押金的套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 在很多北漂、沪漂眼中 , 房租到期后能拿回押金绝对是件值得庆贺的喜事 。
就算是房东 , 也是被重点“照顾”的收割对象——
当年北京就有这么一个案子 , 中介一边与房主争取2个月的免租期、一边从租客那收3个月的房租 , 算下来就只用给房东1个月的钱 。 最后再跟房主找茬撕毁合同 , 两个月的房租就这么赚到手了 。
在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里 , 黑中介们成了盘踞在房地产市场中的顽疾 。 就连链家的创始人左晖也被坑过 , 尽管他也是毕业12年、在北京租了10次房子的老北漂 , 最后还是栽在了“看房费”上 。
文章图片
时至今日 , 这段历时久远的旧事激起的愤懑已难量化 , 但至少在后来 , “透明交易、签三方约、不吃差价”就成了老北漂左晖写在链家宣传板上的初心 。
03
2001年11月 , 全中国链家的第一家门店在“甜水园店”开业 , 一共就27个人 。
据说在开业之初 , 左晖专门请来了某行业的老前辈来给新员工们讲课 , 讲的全是“坑蒙拐骗”的套路——比如带客户看房 , 如果附近有垃圾站 , 一定要记得把窗帘拉上 , 别被客户发现 。
又不想坑人 , 又不想赚差价 , 只能靠收中介费过活 , 链家一年之内上调了两次中介费用 , 被鼓吹“不收中介费”的同行挤兑的很惨 , 差点没撑过来 。
推荐阅读
- 新京报贝壳财经|注册资本超千亿,国网阿里是股东,第四大运营商真的要来了
- 海尔|美的领先100多名,却还是输给了它,内行人:“这位同行”更全能
- 金角财经|“公敌”贝壳:摧毁中介行业,烧钱的革命游戏
- IT新经济|贝壳找房第一大机构股东腾讯继续增持,持股比例增至16.5%
- 雷帝触网|腾讯斥资1.6亿美元认购贝壳找房800万股ADS
- |天力锂能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综合实力不及同行能否站稳脚跟?
- 股票行情|秋田微毛利率大增 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遭质疑
- 股票|研发支出远低于同行 苹果(AAPL.US)正在成为“新IBM”?
- 新京报贝壳财经|B站成立电竞新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
- 中新经纬|贝壳研究院揭秘80后置业观:姐姐们买房更靠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