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如果没有马嵬驿兵变,李隆基的太子李亨有机会称帝吗?当然有机会

公元762年 , 唐肃宗李亨和他的父亲——太上皇李隆基先后去世 , 这一场景在200年的封建史上极为罕见 。这不仅因出一个问题:按照李隆基这么硬朗的身体条件 , 如果没有马嵬驿兵变 , 李亨会不会当一辈子太子?
笔者认为 , 在安史之乱后 , 如果没有马嵬驿兵变 , 那就会有张家坡兵变、赵家祠兵变...李亨一定会当上皇帝的 , 原因就在于 , 对于当时的唐朝而言 , 换个皇帝 , 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前提 。
之所以这样讲 , 是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李隆基对亲儿子的防备促成了安史之乱 , 那就只有通过认怂、让位 , 才能解决这一世纪难题 。
Array|如果没有马嵬驿兵变,李隆基的太子李亨有机会称帝吗?当然有机会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关系到大唐安危的节度使 , 是如何一步步落入安禄山之流手中的?
安史之乱的本质是唐朝节度使作乱 , 但节度使制度本身并没有问题 , 有问题的是掌权的人 。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周边少族民族武装袭扰的压力 , 节度使制度在武则天时期就已出现;到了唐玄宗时期 , 这一制度全面铺开 。在前期 , 节度使受到了很好的控制:
其一 , “边帅皆用忠厚名臣 , 不久任 , 不遥领 , 不兼统” , 即节度使的选拔 , 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 并且不能久任 , 必须定期更换;不能自己待在朝廷中远远地挂个头衔 , 而是必须亲临一线;而且同一位将领不能兼任多个地区的节度使 , 避免势力过大、难以控制 。
其二 , “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 , 即:在边镇节度使职位上表现得好 , 还能入朝为宰相 。这对那时的武将们极具吸引力:在边镇虽然能掌握一方大权 , 但再怎么着也是苦寒贫瘠之地 , 哪里比得上待在朝廷?(不然为何安禄山会冒险造反)比如萧嵩就是因功从河西节度使调任宰相 。
因此 , 起初的节度使们 , 不仅任期、管辖区域受到严格控制 , 而且与朝廷间并没有严格的内、外之别 。不过后来这些制度逐渐被改的面目全非 。
Array|如果没有马嵬驿兵变,李隆基的太子李亨有机会称帝吗?当然有机会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第一步 , 到了开元中期 , 李隆基已不满足于防御 , 而是更加积极的拓边 。因此 , 节度使制度有了巨大改变 , 比如“为边将者十馀年不易 , 始久任矣” , 将领们在一个节度使职位上一待就是十几年 , 逐渐形成自己的势力;“盖嘉运、王忠嗣专制数道 , 始兼统矣” , 公元746年 , 王忠嗣担任河西、陇右两大节度使 , 而且还兼行使朔方、河东两大节度使之职能 , 也就是说 , 他一人身兼4大节度使的重任 , 而当时整个唐王朝一共只有10个节度使职位 , 王忠嗣一人占了40% 。
不过 , 王忠嗣起码还是个“忠厚名臣” , 李隆基的下一步动作才要命;
第二步 , 大肆启用少数民族将领为节度使 。在唐太宗时期 , 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少数民族将领虽备受重用 , 但从来没享受过担任一方大员的待遇 。在李隆基时期 , 李林甫担任宰相后 , 为了避免边帅因功入朝为相威胁自己的地位 , 他向李隆基上书 , 建议大量启用胡人担任节度使 , 其理由有二:
胡人比原本的文臣勇敢 , 更适合去边境率军冲锋陷阵;
胡人“寒族则孤立无党” , 这一点最关键——外来户在朝廷里没有党羽 , “陛下诚心恩洽其心 , 彼必能为朝廷尽死” , 如果李隆基以恩惠拉拢 , 一定能让他们死心塌地的效力 。
后来 , 李隆基严格按照这一思路任命节度使 , 安思顺、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当然 , 还有身兼三大节度使的安禄山 。
他为什么会这样听话?李林甫所说的第二点 , 一下击中了他的“痛点” 。
Array|如果没有马嵬驿兵变,李隆基的太子李亨有机会称帝吗?当然有机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