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鱼|金龙鱼A股上市!营收1700亿压茅台,更与中粮恩怨20年( 二 )
本文插图
金龙鱼借道中粮 , 完成中国市场普及
很多人想不到 , 金龙鱼其实是外资品牌 。 益海嘉里是金龙鱼品牌的持有实体 , 间接控股股东丰益国际是新加坡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 背后的老板郭鹤年又是马来西亚首富 。 在中国 , 郭鹤年布局广泛 , 较为知名的产业是香格里拉大酒店、北京国贸大厦、金龙鱼食用油 。
本文插图
1988年 , 郭鹤年命侄子郭孔丰考察中国市场 , 发现老百姓吃的是散装油 。 这有其特殊背景 , 当时中国的粮油还是供给制 , 国家统购统销 , 供应通过粮店和粮站系统 。 品牌食用油的缺乏 , 让郭鹤年看到中国食用油市场的蓝海 。 为了顺利办厂开工 , 外资身份的嘉里粮油(同为郭氏家族控制)决定“借道”中粮 。
当时 , 作为央企的中粮也希望借道外资 , 进军油脂市场 , 并在全球范围内广为寻找合作伙伴 。 有着油脂经验 , 而且是华人背景的嘉里粮油 , 无疑是最佳的人选 。 当时中粮也渴求引外资开辟油脂市场 , 双方开始合办公司 , 股权结构错综复杂 。
1987年 , 郭氏家族旗下嘉里集团与中粮旗下鹏利公司 , 以51:49的股权比例成立了南海投资 。 后来 , 中粮又与南海投资以18.7:81.25的股权比例成立耀合公司 , 鹏利公司又与中国南山以80:20的股权比例成立南海油脂 。 然后 , 鹏利公司又将其持有的南海油脂股份转到耀合公司 。
这样花里胡哨的股权调配形成一种结果:金龙鱼由南海油脂出品 , 南海油脂由耀合公司掌控 , 耀合公司由南海投资掌控 , 益海嘉里方面正是南海投资大股东 。 也就是说 , 即便中粮是南海油脂最大股东 , 但实际控制权却掌握在郭鹤年家族手中 。
1991年 , 南海油脂开始推出“金龙鱼”品牌的小包装食用油 。 由于价格较高 , 金龙鱼一度被冷落 , 后来借助企事业单位发福利油的形式 , 打开中国市场 。 1993-1994年 , 金龙鱼面对原料上涨 , 油价按兵不动 , 市场份额快速跃升至20% , 完成了中国市场的普及 。
就在金龙鱼不断攻城拔寨时 , 中粮却非常尴尬 , 不仅不能实际控制南海油脂 , 金龙鱼品牌也牢牢掌握在郭氏家族手中 。 在南海油脂以外 , 郭鹤年家族还在深圳、上海等城市布局了炼油基地 , 在东南亚布局油棕种植基地 。 但这些合作都和中粮无关 , 中粮稀里糊涂地帮对手引路 , 还一手培育了自己最大的对手 。
1995年 , 中粮另立山头 , 推出“福临门”小包装食用油 , 与金龙鱼争夺市场 。 2001年 , 中粮正式卖掉南海油脂的股份 , 理由颇为伤感 , “因本公司所投资无法控制南海公司之管理 , 故董事认为应集中及强化资源 , 以管理及开发本集团享有独家使用权之‘福临门’品牌食用油生产及分销业务” 。
(注:由于郭氏家族旗下与益海嘉里相关企业众多 , 为方便理解 , 统一称“益海嘉里方面”)
伙伴变对手 , 多回合上演龙虎斗
分手之后 , 益海嘉里和中粮的对攻开始了 。
十几年来 , 双方在品牌、品种、理念等方面演绎了一场又一场的龙虎斗 。
本文插图
战略调整上 , 中粮重点发力“福临门” 。 2005年 , 中粮确立了“集团有限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的发展战略 , 要求把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产业做好 , “福临门”食用油成为中粮和消费者直接接触的产品 。 随后经过一系列调整、整合 , 中粮在贸易营销网络 , 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粮油仓储体系 , 以及研发能力上都大大提高 。
益海嘉里方面也没闲着 。 2006年 , 丰益国际合并嘉里粮油 , 把“金龙鱼”纳入国际舞台 。 嘉里粮油还与益海集团合并成益海嘉里投资有限公司(益海嘉里前身) , 为“金龙鱼”由调和油的领导者向全面引领市场冲击做准备 。
推荐阅读
- 搜狐科技|中兴2020上半年营收472亿元,同比增长5.8%
- |“网贷第一股”宜人金科上半年净亏2.12亿 营收降6成
- 金融|新力金融上半年营收下降5.49%,净利润下降63.12%
- 券商|47家上市券商半年净赚782亿,前十占整体净利66%
- 股票行情|好消息!又一家乐清企业即将上市
- 西安银行|免税资产大幅增加 西安银行上半年营收负增长净利正增长
- 同比|兴业银行上半年营收首破千亿元,净利润同比减少9.17%
- 蓝鲸财经|“网贷第一股”宜人金科上半年亏损2.12亿营收降6成,不到一年换至第三任首席财务官
- 财联社|47家上市券商半年净赚782亿,前十占整体净利66%,业务排名全盘点
- 营收|良品铺子发布中报业绩营收超36亿儿童零食同比增长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