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光年|为什么下一个十年的大战场在数据中心?|甲子光年( 三 )


而走数据中心自建这条路 , 正是阿里基于对云的押注 。
在今年7月31日阿里云五大超级数据中心媒体沟通会上 , 阿里巴巴集团AIS研发事业部负责人高山渊阐述了阿里自建数据中心的原因:
“自建意味着我们控制了最核心的技术和资产 。 ”
技术指的是所有的技术标准以及核心设备的标准 , 要由阿里来制定;资产则是指土地、厂房、设备等 , 由阿里提供 。
但这并不是意味着阿里要自建所有的数据中心 , “我们自建是超级数据中心 , 而其他小规模数据中心仍会选择租用 。 ”阿里云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
趋势已经很明显:超级数据中心才是巨头看中的蛋糕 。
对于超级数据中心 , 高山渊表示:
首先 , 规模必须大 。 “我们认为至少要有30万台(服务器)以上的支撑量 。 ”
其次 , 要满足未来的可扩展性 , 即预留出扩建的空间和条件 。
第三 , 则是新技术 。 “传统数据中心做规模的复制 , 我们认为是没有竞争力的 。 所以一定要有很多新技术的应用 , 特别是结合上层业务的新技术应用 。 ”
为了实现在数据中心上的新技术应用 , 阿里在自建数据中心的同时也开始了自研 。
最早自研的设备是固态硬盘 。 2016年底 , 阿里针对数据中心存储设施自研的AliFlash问世 。
然后是服务器 。 众所周知 , 云计算需要对服务器进行虚拟化 , 而性能损耗是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打娘胎里就存在的难题 , 无论服务器有多先进 , 只要虚拟化 , 就一定有一部分性能要用在虚拟化调度上 。
在数据中心规模小的情况下 , 这点损耗似乎不算什么 。 但当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数量在十万级、百万级 , 即使1%的损耗也是巨大的 。
通过自研神龙云服务器 , 阿里最终解决了服务器虚拟化后的损耗问题 。
如今 , 阿里在数据中心领域的自研已经遍及芯片、交换机、光模块、RDMA(远程直接数据存取)设备 , 以及电源、液冷服务器集群等部件 , “几乎涉及了除CPU之外大多数的设备部件 。 ”
同样走这条道路的还有腾讯 , 如上文所提到的 , 在腾讯自建的新数据中心里 , 已使用了自研的存储设备(分布式存储 TFS)、交换机、光传输、服务器(星星海)等设备 。
为什么在传统数据中心已经发展十余年、技术趋于成熟的条件下 , 科技巨头要放弃采购的方式而选择更费力的自研?
这背后的一个原因是:传统设备是针对传统数据中心而研发的 , 并不适合云数据中心;而自研的设备可以让数据中心更好地面向云计算 。
自研的另一个好处是 , 可以对数据中心有更强的掌控力 , “比如一旦数据中心发生故障 , 我可以快速知道出的问题在哪儿 , 以及如何维修 。 ”阿里云相关工作人员告诉「甲子光年」 。
最后 , 自研也是出于降成本的考虑 。 “过去的设备依赖采购 , 我们不太能控制这方面成本 。 而自研之后 , 我可以根据云计算的需求自己设计 , 把不需要的模块拿掉 , 或者将不需要的指令集、功能删掉 。 ”他称 。
当数据中心的规模足够大 , 对设备的需求足够多 , 自研设备的成本就能较采购的模式下降很多 。
自研和自建如同一条双螺旋 , 为未来的超级数据中心筑起技术护城河 。 这背后折射的 , 是科技巨头全面押注云计算的决心 。
3.能否改变IDC格局? 在过去20年的历史中 , 数据中心的格局一直没有大的变化 。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年的数据显示 , 在国内数据中心市场 , 中国电信一家独占42% , 其次为中国联通占比21% , 中国移动占比为10% 。 三家电信运营商占比超过70% 。
尽管运营商掌握的数据中心规模最大 , 但这些数据中心更多是为了满足运营商自身业务需求 。 世纪互联、光环新网等第三方IDC服务商占据剩下大部分的数据中心市场 。
这些IDC服务商的崛起得益于互联网巨头的成长 。 而随着阿里、腾讯等科技巨头“下海”数据中心 , 传统数据中心的天花板越来越明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