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奶酪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做奶酪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文章图片
近期 , 蒙牛发布公告:宣布与丹麦阿拉福兹公司(以下简称“Arla”)正式签署中外合资企业协议 , 并达成了一揽子交易 , 继续加码和完善双方间的奶酪业务 。 而此前 , 奶酪食品生产商妙飞刚完成了战略投资融资、伊利推出了首款成人奶酪 。
众多乳企大刀阔斧加码奶酪业务
不难看出 , 曾经“备受冷落”的奶酪行业如今反成了各大企业争相入局的重点关注对象 , 不仅如此 , 其市场增量更是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 据笔者了解 , 妙飞食品成立于2019年7月 , 主要从事马苏、棒棒奶酪、成长奶酪、芝士以及奶片等奶制品的生产及销售 , 而值得关注的是 , 其法定代表人陈运为妙可蓝多原公司董事 。
做奶酪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文章图片
说起妙可蓝多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 号称“奶酪第一股” , 2019年实现营收17.44亿元 , 较上年同期增长42.32% 。 或许正是看到了妙可蓝多的成功 , 直接带动了奶酪业务的走热 , 众多企业纷纷大刀阔斧的加入进来 。 譬如 , 君乐宝首创“芝士酸奶”;三元推出马苏里拉芝士碎、乳酪片;光明推出儿童奶酪棒、儿童奶酪成长杯 。 蒙牛和伊利两大乳业巨头也不甘示弱 , 接连成立了奶酪事业部 。 前者另在2019年与Arla成立了一家专注于奶酪业务的合资公司 , 并于近日再度加深合作、2020年初7.4亿入股妙可蓝多;后者于2019年6月收购新西兰第二大乳企Westland , 只为丰富羊乳、奶酪方面的产品线和资源 , 并在近日推出了第一款成人奶酪“妙芝” 。
做奶酪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文章图片
针对此现象 , 蒙牛方面指出:奶酪行业代表着乳制品消费升级的主流方向 , 市场潜力巨大 。 因此 , 才会有越来越多的选手入局 , 抢占空窗期 。
瞄准增量市场 , 寻求差异化竞争
【做奶酪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奶酪 , 又名干酪、芝士或起司 , 因营养成分丰富 , 蛋白质、钙含量是鲜奶的八倍以上 , 遂享有“黄金奶”的美誉 , 常见于西方国家餐桌 。
做奶酪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文章图片
在乳制品的细分品类中 , 随着液态奶市场趋于饱和、增速高度放缓 , 奶酪作为后起之秀 , 近年来的市场规模正在得到快速提升 。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液态奶增速仅为2.2% , 而奶酪零售市场规模达65.5亿元 , 同比2018年上涨12.3% 。 于是 , 异军突起的奶酪业务便成了乳企寻求新增量和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支点 。 但与国外原生硬奶酪不同的是 , 从目前各品牌的布局来看 , 中国更偏爱再制奶酪 , 且零食化趋势凸显 。 对此 , 乳业专家指出:在三四线城市 , 奶酪零食品类的增长已超200% 。
做奶酪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文章图片
以奶酪棒为例 , 妙可蓝多2018年的渗透率为0.29% , 若按照当前发展速度保持不变 , 预计2021年销售额平均可超10亿元 , 而此时的渗透率依然不足1% 。 所以 , 奶酪业务的耕耘空间格外广阔 。
奶酪行业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但 , 奶酪真的就是一门好生意吗?据了解 , 乳制品消费发展史主要分为三阶段:奶粉阶段、液态奶阶段和黄油奶酪阶段 。 伴随着科技进步和民众消费能力的逐步提升 , 我国目前已成功迈入第三阶段初期 。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奶酪人均消费量仅为0.1kg , 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12.91kg , 相比世界平均水平3.13kg也还有一定距离 。 不仅如此 , 从奶酪占乳制品消费比例来看 , 我国占比1.5% , 而饮食结构相似的韩国和日本分别为47%、18% 。 可以看到 , 相较于奶粉和液态奶 , 即便奶酪市场增速最快 , 但国民普及率并不理想 , 并且若想要达到前两者的体量、等级 , 实现全民覆盖 , 更绝非易事 。 此外 , 按照市场格局来看 , 2019年中国奶酪零售市场 , 市场占有率排行前五:百吉福、乐芝牛、安佳、卡夫、妙可蓝多中 , 前四名皆为国外品牌 , 严重制约着我国奶酪事业的发展 。
做奶酪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文章图片
而除了大环境影响和行业头部品牌制约 , 我国奶酪业务自身技术壁垒也同样是一大难题 。 对此 , 奶业资深专家张书义在2019奶酪发展高峰论坛中明确指出 , 国内奶酪产业发展存在四大问题:一是产业政策不健全 , 缺乏标准和监管;二是创新和研发力度不够;三是对特色奶源挖掘不够;四是对乳清的应用不够 。 除此以外 , 有业内人士指出:奶酪制作工艺复杂、产品建设周期长和资金投入力度大 , 拔高了准入门槛 , 将一部分乳企拒之门外 , 也同样制约着奶酪行业的整体进展 。 奶酪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不假 , 但想要突破重重难关 , 实现普及 , 绝对是一件需要长久发力的事 , 至于此般愿景何时才能达成 , 还需看后续进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