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清军入关后头件事就是建堂子,皇家如何在这里祭祀?( 二 )


立杆祭神之礼“岁以季春(农历三月)、季秋(农历九月)朔日(初一)举行 。 ”所祭神杆是楠木的 , 本色 , 不加油饰 , 竖立在神殿或神堂的左方 。 高两丈余 , 顶尖形 , 顶之下为方锡斗——木质 , 包锡 。 满族人对杆子不敢有任何亵渎 , 立起之后、太阳投射在地上的影子都不许践踏 。 民间祭祀时 , 在杆子前供上米酒、打糕 , 整猪 。 锡斗内要放上供过的米饭和熟肉 , 用牲血涂杆子尖 , 并贯以猪喉骨 。 皇家祭神杆 , 则“悬黄幡系彩绳 , 缀五色缯百缕 , 楮帛二十有七 , 备陈香灯 。 司俎官于大内恭请神位 , 由坤宁宫以彩亭舁出 , 行中路至堂子 , 安奉于祭神殿内 。 东向 , 陈糕饵九盘 , 酒盏三 。 圆殿陈糕饵三 , 酒盏一 , 楮帛如数 。 司俎官以赞祀致词、行礼 。 ”
马祭、月祭和浴佛祭马祭在祭神杆一天后举行 , 祭祀“穆哩罕”——马神 。 马祭是有马的 。 昭梿的《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中说 , 上驷院里饲养的御用马匹中专门有一种“禂(音祷)马” , 为“岁春秋二祭祷马于神”所用 。 平时“系帛于御马鬣尾以为识”——在马鬃马尾上系以帛为标识 , “凡三十匹”;“附养四色马四十匹 , 令祭堂子 , 率以十匹诣神前受釐 , 系丝帛亦如之” 。
马祭 , 满族人在东北时就有此风俗 。 民间所用的“禂马”被称为“它合马” 。 此马是全村中最有威望的家族中饲养的 , 不许骑 , 尤其不许女人骑 , 也不用来拉车干农活 , 不打鬃 , 不剪尾 。 祭祀时 , 把马身刷洗干净 , 备齐鞍韂牵入庭中 , 头向供桌 , 身搭红布 。 主祭人手捧香碗 , 围着马左转三圈、右转三圈 , 然后请一男一女两位萨满在马前对唱 , 其他人跪下叩拜 。 (据《满族民间文化论集·满族的萨满教》孟慧英著 ,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
堂子每月一次的祭祀称月祭 。 《啸亭杂录》中说:“凡月祭 , 孟春上旬三日(即正月初三) , 余月朔日(即每月初一) 。 大内遣司俎率堂子官于圆殿奠献糕、酒 , 行礼如仪 。 ”
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诞日的祭祀为浴佛祭 。 “司俎官率执事人等 , 自大内请佛至堂子祭神殿 , 陈香灯 , 献糕酒 。 王公各遣人献糕 。 执事设盥盘 , 赞祀二人浴佛”——浴佛 , 既给佛作洗礼 , 届时真要用香水往佛身上浇洒的 。 浴毕 , “六酌献、三致祷如仪” 。 这一天 , “大内及军民人等不祈祷”——不作别的祈祷 , “不祭神”——不拜别的神灵 , “禁屠宰 , 不理刑名”——不审理案件 。
皇帝亲征必去堂子遇有重大战事、皇帝亲自出征前 , 必要到堂子拜天祭神 。 康熙年间 , 蒙古准格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 。 三十五年正月和三十六年二月 , 玄烨两次率军亲征 。 每次出发前都是选择吉日 , 前往堂子祭神拜天 。 内府官员预设拜垫于圆殿外及内门外御营黄龙大旗前 , 兵部陈螺角 , 銮仪卫陈卤簿均如仪 。 康熙皇帝先到圆殿前 , 再到大旗前 , 郑重行三跪九叩礼 。 这次出征 , 康熙皇帝亲临沙漠 , 指挥清兵作战 , 终于大获全胜 , 扫除了漠北和西北地区一大不安定因素 。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五月 , 清军凯旋 。 康熙皇帝回到京城后 , 先到堂子行告成礼 , 感谢上天众神和列祖列宗的保佑 。
派大将出征 , 皇帝也要带领大将军以及随行将领 , 到堂子行礼 。 仪式于皇帝亲征是一样的 。 凯旋日 , 也到堂子行告成礼 。
为什么要祭神杆?
堂子在清朝皇家的信仰和风俗礼仪中 , 曾经是何等的重要 。 但是没过多少时间 , 萨满教被佛教取替、满语被汉语取代了 , 堂子的祭祀活动变成了一种徒具形式的空壳 , 一些祭祀的目的和意义连满族人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了 。
比如神杆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祭神杆?据考证 , 神杆 , 是满族人祖先采人参时用的索拨棍 。 野生的人参生长于山林草木之中 , 须拨开草木才能发现 , 所以索拨棍是采参人必用的工具 。 而人参 , 是满族人最初用来和中原人换取农具、武器和各种生活必需品的“硬通货” 。 满族人的崛起 , 人参是立了大功的 。 祭奠神杆 , 有不忘祖先艰苦创业之意 。 但是后人大多不知道这个意思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