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部分童书被指美化自杀、涉黄涉暴,今天该给孩子看什么书?


孩子|部分童书被指美化自杀、涉黄涉暴,今天该给孩子看什么书?
本文图片
2019中国童书博览会现场 。郭俊锋摄(人民视觉)
近来 , 有部分童书相继陷入争议旋涡 , 被质疑“美化自杀”、内容不适合孩子阅读等 , 其中不乏知名作家的作品 。 这引起了一些家长的担心 , 一场“阅读保卫战”正在进行中 。 有家长整理出一份“排雷书单” , 还有家长发出疑问:如何为孩子选到合适的读物?
面对家长的担忧 , 有专家指出 , 儿童文学作品中涉及敏感话题 , 作家要慎重 , 用合适的方式表现;作为家长 , 也不必在选书时过分焦虑 , 不能让孩子生活在真空环境中 。 针对家长“选书难”的问题 , 专家倡导“分级阅读” ,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不同认知能力为他们推荐合适读物 。 如何让孩子更好地阅读 , 是家长、老师、作家和出版从业者面临的共同课题 。
有些童书内容不适合孩子
“我受不了练钢琴了 , 不想练了 , 都想自杀了……”
“我并没有摔到地上 , 却坠入了一个绚丽无比的隧道里 。 ”
……
有网友在《淘气包马小跳》《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等多篇儿童文学作品中发现了这样一些片段描写 , 其内容包含自杀情节 , 甚至美化这种行为 , 发到微博上后 , 很快引起网友特别是家长们的反感 。 不少人在网上提出疑问:“这些内容适合孩子读吗?”
据报道 , 针对《淘气包马小跳》中遭质疑的内容 , 作者杨红樱回应称 , 早在一年前就对这些敏感内容作了删改 , 现在的新版本已经没有了;北京教育出版社则表示 , 目前已将包含上述文字的《装在口袋里的爸爸》一书全面下架 。
与此同时 , 一份“排雷书单”在微博、微信等平台疯转 , 其他一些童书也被指有描写不良习惯、负能量较多等问题 。 其中 , 《米小圈》被质疑的内容是“偷奸耍滑”“给同学起外号” , 《青铜葵花》《狼王梦》则被指部分内容“涉黄、涉暴” 。
此前有媒体曝出 , 一本名为《小熊过生日》的儿童绘本也曾引发热议:许多朋友参加小熊的生日会 , 吃蛋糕时有一位朋友不见了 , 餐桌上却多了只烤鸡 。 故事暗示朋友“上”了餐桌 。
随着网络游戏在青少年中备受追捧 , 一些游戏小说也进入了青少年的视野 。 在北京朝阳区一所小学教五年级的张老师告诉采访人员 , 最近班上很多学生特别喜欢看《斗罗大陆》 , 但她和家长都觉得这本书有些“成人化” 。
对此 , 有家长发出疑问:还能放心地让孩子看书吗?
全职在家带孩子的年轻母亲唐女士对采访人员表示 , 自己在给孩子选书时经常会纠结很久 。 “特别害怕遇到网上曝光的那种有自杀、暴力内容的书 , 买之前我都会先自己翻一遍 。 ”
然而 , 由于工作关系 , 像唐女士这样 , 能有时间帮孩子甄别童书的家长并不多 。 在北京大兴区工作的李女士说 , 自己平时上班很忙 , 给孩子选书主要按照孩子的喜好 , 或者在网上选销量比较好的书 , 买完之后就很少再关注 , 如果孩子不说 , 自己也不会了解书中是否有不当内容 。
孩子|部分童书被指美化自杀、涉黄涉暴,今天该给孩子看什么书?
本文图片
小朋友在江苏省苏州市文化市场内翻阅图书 。 王建康摄(人民视觉)
创作者要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
对于家长的担忧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泉根表示理解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 , 年龄越小越无法分辨作品里的形象、词汇、句子所表达的含义 。 如果童书作品中经常出现爆粗口的话 , 就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
“儿童文学工作者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伦理意识、社会文化担当意识 , 拿起笔为孩子写作的时候 , 每一句话 , 甚至每一个字 , 都要字斟句酌 。 ”王泉根说 。
江苏凤凰少儿出版社社长王泳波认为 , 少儿读物与其他读物最大的差异就是面对的读者是未成年人 , 因此在题材上必须有禁忌 , 一些社会广泛认为不适合儿童接受的题材如自杀、性等 , 不应该出现在儿童文学作品中 。 他指出 , 自杀与死亡不同 , 后者是自然现象 , 前者却是负面行为 , 很容易误导青少年 , 少儿读物传递的 , 应该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儿童文学评论家李东华表示:“童书不能把有些容易引起少儿不适的内容诸如性、暴力等直白地、不加遮蔽地呈现出来 , 同时 , 它又要能够直面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难题 , 包括性教育、死亡教育等 , 给予儿童温暖的抚慰和真切的指引 。 ”
一场“阅读保卫战”正在进行 , 有的家长表示要给孩子阅读“排雷” , 有的大发感慨儿童文学粗制滥造 , 但也有家长相对冷静 。 山西的梁女士认为 , 孩子对书中“自杀”的理解还是与家长的引导有关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女儿从小就看了很多书 , 打打杀杀、自杀等情节已经见怪不怪了 , “但她自己知道那些是不好的 , 自己也不会去模仿” 。
对此 , 李东华表示 , 家长的批评有时候对写作者和出版者来说是有益的提醒和有效的制约 , 但也要避免以偏概全 。 她认为 , 一些经历过时间检验、在孩子们中间口碑很好的作品 , 如果对某些部分某些文字有异议 , 可以通过修订的方式去完善它 , 而不是简单地整体唾弃 。 “儿童不是活在真空里 , 童书也不是蒸馏水 。 如果一部作品把儿童成长过程的丰富性、复杂性都简化了 , 变得一尘不染、无忧无虑 , 毫无冲突与矛盾 , 那么它所书写的也就不是一个真实的生命和真实的童年 , 很可能是成年人一厢情愿的臆想 。 但敏感题材的处理 , 对作家的儿童观和写作功力都提出了挑战 , 下笔应慎重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