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App越界索权现象普遍 个人信息保护期待“牙齿”更锋利

大数据|App越界索权现象普遍 个人信息保护期待“牙齿”更锋利
文章图片

● 在现实生活中 , 许多App普遍存在越界索权现象 , 比如视频类App要求读取运动数据、资讯类App要求开启相机和麦克风录音权限等
● 目前相关部门对于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处罚手段有限 , 主要依靠企业自律 , 或是监管部门采取限期整改、约谈和下架等方式 , 这也就意味着没有锋利的“牙齿”能震慑这类行为
● 互联网平台应加强对App上架环节的事前审核;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 , 进行相应回应;加大对违法违规App的惩处力度;运用新型监管方式 ,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监管
□ 本报记者赵丽
□ 本报实习生 贾婕
7月24日 ,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手机应用软件进行通报 , 这是今年以来的第三批通报名单 。 截至目前 , 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对今年检查出的存在问题的89款App进行了通报 。
《法治日报》记者注意到 , “私自收集个人信息”“私自共享给第三方”“过度索取权限”等是这次通报的主要问题 。
同日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开展纵深推进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 , 专项整治时间为通知印发之日至2020年12月10日 。 重点整治App、SDK未告知用户收集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且未经用户同意 , 私自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 。
近年来 , 通报App违规现象并不少见 , 涉及软件数量日益增多 , 侧面暴露了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短板和难题 。
应用软件越界索权
私自共享缺乏监督
在互联网时代 , 大数据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隐私被泄露的潜在危险 。 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购买记录、行车路线等个人信息都在数据库里一览无余 。 “大数据杀熟”“大数据二次贩卖”等现象也层出不穷 。
消费记录被购物App分析 , 出行住宿被旅行App掌握 , 行车线路也被导航App知道得一清二楚……在互联网大数据面前 , 普通用户几乎是“裸体”的 , 而一旦这些数据被泄露 , 后果不堪设想 。 更为严重的是 , 一些手机App从一开始的信息采集就是过度的 。
2019年年初 , 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对外发布《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 , 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等联合成立App专项治理工作组 , 对用户数量大、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App的隐私政策和个人信息收集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
然而 , 在专项治理的攻势下 , App过度采集个人信息的问题并未得到遏制 。
2019年7月16日 , 上述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发布通知 , 称有40款App在个人信息收集方面存在问题 , 且未公开有效联系方式 。 工作组敦促这40款App的运营者30日内完成整改 , 并向工作组提交整改报告 。 这份通知显示 , Wi-Fi万能钥匙、同花顺、墨迹天气、安居客、糗事百科、起点读书等常见的App , 都在需要整改的名单之中 。
据了解 , 一般来说 , App的安装和使用只能对一些必要的权限征求使用人的同意 。 在使用安卓系统的手机中 , 有以下几个权限最常被调取 , 其一是“读取已安装应用列表” , 借此可以了解和分析用户的使用习惯;其二是“读取本机识别码” , 主要用来确定用户的身份;其三是“读取位置信息” , 通过获取位置 , 搜集用户的活动范围 , 例如导航类软件就必须调取这一权限 。
然而 , 在现实生活中 , 许多App普遍存在越界索权现象 , 比如视频类App要求读取运动数据、资讯类App要求开启相机和麦克风录音权限等 。
更为严重的是 , 泄露的信息从一般信息向生物识别信息蔓延 。 近期 , 360安全大脑监测到 , 在金融类移动软件中 , 存在一批具有隐秘拍照行为的软件 , 以提供借贷服务之名 , 悄无声息地进行隐私非法收集行为 。 据360安全大脑监测数据显示 , 截至今年6月中旬 , 共发现9款软件 , 捕获90个样本 。 相比以往 , 这9款软件“偷盗”手段略有不同 , 除了非法收集用户敏感通讯数据外 , 还会尝试对用户面部图像进行静默偷拍与上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