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App越界索权现象普遍 个人信息保护期待“牙齿”更锋利( 二 )


除偷拍用户面部图像外 , 这类借贷软件“扫荡式”地采集用户的各种敏感通讯与网络数据 , 包括用户短信、通话记录、通讯录、接入网络等 , 进行非法收集与明文传输 。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 App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私自共享给第三方的行为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是 , App在收集使用和向第三方传输私人信息的整个流程缺乏有效监督 。
“从个人来讲 , 用户完全没有知觉 , 所以没有办法进行维权 , 只能被动地依靠执法机关或者监管机关 。 此外 , 这种行为可以获得多层次的利益回报 , 再加上企业内部管理不严导致目前这种情况比较严重 。 ”王四新说 。
处罚手段比较有限
违法成本普遍偏低
《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 , 今年以来 , 违法App的种类在发生变化 。 从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下架的App来看 , 今年上半年 , 直播、社交、外卖、医疗、在线教育等App涉嫌侵犯个人隐私占到很大比重 。
尽管App泄露个人信息日益严重 , 但《法治日报》记者梳理发现 , 目前对这些App还是以行政处罚为主 。 《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报告(2019)》显示 , 目前相关部门对App违法行为采取的惩罚措施主要有整改、通报、下架、罚款、查处、行政约谈等 。
在业内人士看来 , 责令整改、罚款等处罚措施往往对一些违规App不能产生触动 , “这次错了 , 下次还敢上榜单”的现象比比皆是 。
工业和信息化部每曝出一批问题App名单 , 也会给相关App规定整改期限 , 如对于7月24日公布的App名单 , 工信部要求在7月30日之前完成整改 。
“违法成本低 , 监管难度大成为当下监管App违规行为的主要难题 。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 “工业和信息化部如果仅依据相关部门规章进行处罚 , 只能予以警告和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通常是3万元以下) , 这种处罚力度对违反者而言成本很低 。 ”
上海交通大学数据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渊认为 , 目前相关部门对于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处罚手段有限 , 主要依靠企业自律 , 或是监管部门采取限期整改、约谈和下架等方式 。 这也就意味着没有锋利的“牙齿”能震慑这类行为 。
除了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外 , 监管部门还面临企业用户双方需求难以平衡的困境 。
有媒体报道称 , 企业收集用户隐私信息可以用来作为用户画像 , 便于发送广告 , 合理的广告诉求应该予以理解 , “一些小微企业的收入来源就是App中的广告 , 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完全禁止发广告 , 一些App就无法生存 。 但从用户的直观角度考虑 , 用户有可能认为自己的隐私信息遭到了窃取 。 此时监管部门需要综合考虑用户与企业双方的需求” 。
有监管层人士介绍说 , 目前查到一些App存在侵权问题时 , 他们会直接与App运营企业联系要求对方进行整改 , 对于比较容易整改的问题 , 如App注销难等 , 企业可以很快出台注销方式 , 用户也能简单地发现这一改变 , 因此关于注销难的整改容易推进;但私自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就较为复杂 , 如一些App出于使用目的不得不收集必要的个人信息 , 此时如何判断什么属于“私自收集”往往较麻烦 , 这可能是App通报名单中“私自收集个人信息”问题始终存在的原因之一 。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告诉《法治日报》记者:“企业收集用户隐私信息可以用来作为用户画像 , 可以更精准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 另外 , 合理收集个人信息 , 也便于精准地发送广告来维持企业生产 , 这种合理的诉求应该予以理解 。 ”
但是 , 刘德良认为 , 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要作区分 , 互联网搜索信息偏向等数据属于正常的个人信息片段 , 企业收集这类信息后只要不进行电话骚扰 , 合理推送广告和产品推荐并不属于隐私侵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