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县|新京报:中学生“嘲讽式感谢信”,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二 )


甘肃榆中的孩子们虽然在“感谢信”中的语言不太得体 , 但也让外界了解到 , 他们的自尊心很强 , 也需要被更多地呵护 。
他们“以自嘲做回击”的表述 , 的确有些“恶作剧”意味 , 但这里面反映出的结对帮扶工作方式与表达习惯中的问题 , 也需要被正视:对捐助方来说 , 宜俯下身子 , 在将工作做得更细之外 , 真正贴近那些被帮扶孩子的心理 , 加强引导 。
正如有位网友所说 , 双方应该以“一种平等的朋友的姿态沟通 , 我给你讲讲城市的霓虹与大厦 , 你给我说说山间的溪流与晚风” 。 相互尊重 , 对等交流 , “误会”自然也就能少些 。
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说 , 从2017年开展对口帮扶以来 , 榆中县在2019年4月就已成功脱贫“摘帽” , 从网络曝光的一些图片来看 , 当地在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方面都有了巨大变化 。
天津有关方面显然应该及时关注到这种变化 , 在组织类似活动的时候 , 让学生充分了解甘肃校方的真实信息 , 如此才能满足当地学生的真实需求 。
说到底 , 这件事折射出的是 , 贫困地区孩子在结对帮扶中对理解与尊重的渴求 。 看到这点 , 我们才能既避免过度解读 , 又不忽视个中的真问题 , 进而从中获取更多有益启示 。
□ 喻辛(媒体人)
编辑:陈静校对:卢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