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莫言:能否打破诺奖魔咒不好判断,但我一直在努力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 高丹 实习生 刘兴林
距离上一部小说出版已有十年 , 距离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也已时隔八年 , 7月31日 , 莫言终于推出了自己最新的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 , 并举办了线上发布会 。
发布会开始时 , 黄渤、郭麒麟、欧豪、华少、霍尊、梁天等明星“云上”助阵 , 与豪华的亲友团相比 , 莫言则是穿上了一件三十年前的一件条纹衬衣 , 自嘲因为胖了很多 , 这件多年前非常肥大的衣服现在已经很合身并且显瘦了 。
而与三十年前的一件衬衣相比 , 时间更为长久的则是他的新小说集中的故事 , 莫言说:“小说里的很多人物都是我的小学同学 , 时间一下子回到五、六十年前 , 小说里的人物跟我一样在慢慢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成长、并晚熟 。 ”
关于“晚熟”这个概念 , 莫言说:“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来讲 , 一个作家或者一个艺术家过早地成熟了、定型了、不变化了 , 他的艺术创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终点 。 这个意义上来说作家不希望自己过早地定型 , 就是希望自己能够晚熟 , 使自己的艺术生命、自己的艺术创作力能够保持得更长久一些 。 ”
在7月31日晚的新书发布会上 , 李敬泽、毕飞宇也到现场与莫言进行了对话 , 活动由央视新闻频道主持人王宁主持 , 以下为对话现场 。
澎湃新闻|莫言:能否打破诺奖魔咒不好判断,但我一直在努力毕飞宇、王宁、莫言、李敬泽对话
莫言谈《晚熟的人》:作为作品中人物的深度介入
王宁:您是不是希望用这个作品来向很多曾经对您发出过疑问的人做出回答?都说诺奖有魔咒 , 得了诺奖之后很多作家都会陷入一段时间的停滞或者无法超越自己的困境 。
莫言:我想这个书能否做出回答 , 现在我自己也很难断定 , 要等到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由他们来做判断 。 所谓的诺奖魔咒应该是客观存在的 , 因为大部分作家获诺奖后很难再有力作出现 , 客观原因就是获得诺奖的作家一般都七老八十 , 他们的创作巅峰时期已经过去 , 有的人甚至在获奖以后没有几年也就告别了人世 。 但是也有很多作家在获奖之后依然写出了伟大的作品 , 像马尔克斯 , 他在获奖之后还创作了《霍乱时期的爱情》等这些被我们阅读的了不起著作 。 所以我想 , 我能否超越自己 , 能否打破诺奖魔咒现在还不好判断 。 但是我一直在努力 。 十年来、八年以来 , 尽管我发表的作品不多 , 但还是一直在写作 , 一直在做准备 , 也就是说我花费在案头上的准备工作远比我写这一本新书花费的时间要多 。
【澎湃新闻|莫言:能否打破诺奖魔咒不好判断,但我一直在努力】王宁:我们原本以为这会是长篇小说 , 但我们却拿到了中短篇小说 。 您担不担心大家质疑这为什么不是一部长篇小说 。
莫言: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感觉很困惑的问题 。 大部分读者包括很多评论者 , 也都说一个作家只有拿出一篇长篇小说仿佛才能够证明他的才华 , 证明他的力量 。 但是我们也都知道鲁迅没写过长篇 , 沈从文也没写过长篇 , 国外没写过长篇的伟大作家更多了 , 像莫泊桑、契诃夫等等 。 但是我们确实也应该承认长篇小说无论从它的体量上、广度和深度上 , 对生活反映的丰富性上 , 确实超过了中篇和短篇 。
我想一个作家当然可以一辈子不写长篇 , 只写中短篇 , 这丝毫不会影响他对文学的贡献 。 但是大家也都有一个希望 ,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写出一部或者几部好的长篇来 , 我没有把中篇、短篇、长篇对立起来 , 我觉得这三种形式是无可替代的 。
王宁:您作为《晚熟的人》的孕育者 , 如果让您用一段话来描述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作品 , 您会怎么描述?
莫言:这部小说 , 我是作为一个写作者同时作为作品里的一个人物 , 深度地介入到这本书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