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莫言:能否打破诺奖魔咒不好判断,但我一直在努力( 二 )


王宁:因为这本书的主人公就叫莫言 。
莫言:知识分子还乡这个角度的小说是已经延续了上百年了 , 当年鲁迅的《故乡》、欧洲的或者美洲的很多作家也都写过类似的 , 《晚熟的人》延续了这样一个视角 。 我作为一个在高密东北乡出生长大 , 然后离开这个地方的人 , 若干年之后又回来了 。 这样的作品我在1980年代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就开始使用这个视角 , 到了现在已经写了将近四十多年了 , 依然在使用这个视角 。
但是这个视角本身在发生变化 。 首先 , 我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 , 我这个人发生了变化 , 我的视野变广阔了 , 但是我的思想是不是变深刻了很难说 , 变复杂了是肯定的 。 另外 , 我也没必要瞎谦虚 , 作家这个身份也发生了变化 。 过去我仅仅是一个作家 , 或者说是一个知名作家 。 因为2012年诺奖这个事件 , 使我作家的身份添加了一重更加复杂的色彩 。 在当今一个商业社会里 , 在当今这样一个网络信息社会里 , 这样一种身份的人回到故乡他所遇到的人、遇到的事 , 又比过去要丰富得多了 。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 , 因为人变了 , 时代变了 , 故事变了 , 所以这个视角又赋予了新的含义 。
当然里面有一篇小说叫《贼指花》跟这个故乡的联系不是那么紧密 , 但是依然还是我这个人物 , 依然还是我这种身份 , 但这个故事的背景变化了 , 一会儿在松花江上 , 一会儿在黑龙江上 , 一会儿又到了长江三峡 , 里面的人物有的是诗人 , 有的是小说家 , 有的是改了行的小说家、成了大富翁的人 , 所以人物跟农村的、跟故乡的不太一样 , 但这个视角是统一的 。
澎湃新闻|莫言:能否打破诺奖魔咒不好判断,但我一直在努力莫言在现场
李敬泽、毕飞宇谈“晚熟、流量、当下”
王宁:下面有三个词我想先让大家思考一下:一就是晚熟 , 什么样的人才叫晚熟的人;第二个就是 , 既然我们是网络上的直播 , 我们有必要解决一下现在网络上大家熟悉的一种概念 , 叫流量;第三个词就是当下 。
莫言:晚熟这个概念也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智慧 。 农村称一些智力水平不太高的人为晚熟 , 就间接地说他是一个傻子了 。 有的人在农村 , 大家都叫他傻子 , 但他实际上是在装傻 , 他一装可能装几十年 , 他在装傻当中体会到了一种乐趣 , 而且他得到了装傻的利益 。 所以农村确实有这么一种人 , 他在装傻 , 大家都说他晚熟 。 那么当到了一个合适的时代 , 出现了能够让他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 , 他才会突然焕发出光彩来 。 也就是说在一个不太正常的社会环境里 , 有很多人的个人才华是被压住了 , 没有舞台让他展示 。 当后来社会进步了 , 人们自由度越来越大了 , 社会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展示他们自己能力的机会 , 那么好多当年看起来普通的人、平常的人 , 突然就干出了一番事业 。
所以在我的小说里就有这样一些人 , 当年都被说是傻子 , 结果过了几十年机会来了 , 他表现得比谁都厉害 , 这也是一个角度 。 大概我想 , 晚熟是一个正面的褒义的词 , 代表了一种求新、求变、不愿意过早的故步自封的这么一种精神 。
毕飞宇:莫言刚才讲的晚熟的人 , 让我大吃一惊 , 所以有时候跟作者见面 , 跟读者去阅读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里面带有装傻的意思 , 我是属于那种装聪明的人 , 而不是那种聪明地装傻的人 。
李敬泽:我想由于老莫这本书的出现 , 晚熟也会成为一个流行词 。 我想这里面既有智慧 , 同时也代表了老同志不屈不挠的挣扎的精神 。 这种精神就体现在明明是前浪在沙滩上打个滚站起来又变成后浪 。 这个就是晚熟的精神 , 我们大家一起要发扬 。
王宁:是的 , 从今天起做个晚熟的人 。 刚才您说到了前浪后浪的关系了 , 现在说说流量这件事 。


推荐阅读